[实用新型]矿山井下新型安全防倒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8344.1 | 申请日: | 2013-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17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毛登强;李云怀;王真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毛登强;李云怀;王真文 |
主分类号: | E21D15/50 | 分类号: | E21D15/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62100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山 井下 新型 安全 防倒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山井下新型安全防倒器,具体说是煤矿行业和其他非煤矿山行业井下巷道支架的安全防倒器。
背景技术
煤矿行业和非煤矿山行业井下生产过程中,要不断掘进巷道、布置回采工作面,才能连续不断生产作业,而在巷道掘进施工中,为防止顶板垮落,冒顶以及片帮等安全事故发生,堵塞巷道和造成伤亡事故,因此要对掘进成形巷道进行支护,并边掘边支护,不能空顶作业。目前,矿山井下巷道掘进支护方式采用较多的是架棚支护,由于架棚支护简单快捷,操作方便,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巷道,成本又相对较低。但在掘进施工中,为预防因放炮震动、冲击或顶帮来压推到棚架,就在支架与支架之间安装撑杆或防倒器预防棚架倒塌(防倒器不是支护材料,只是支架间的支撑构件,不需要很大的支撑力,但作用却很大,缺一不可)。将支架间相互支撑起来连成一个整体,提高整体支护强度。特别是在下山巷道或上山巷道掘进施工时,支架间安装防倒装置尤为重要,不可少缺,否则就容易发生大面积倒棚、垮落、冒顶的安全事故。现在矿山井下使用的插销式防倒器,支撑力虽然比木杆支撑力好,但由于技术方面存在不足,现场施工操作人员装拆防倒器不方便,不仅费时费力,还不能保证安装防倒器的支撑质量,即有的防倒器安装得较紧或较松,为此,不能保证将棚架间相互较好的支撑连成一整体。从而埋下安全隐患,在上下山巷道掘进施工中更容易发生类似的安全事故,影响了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速、安全、轻便、支撑力度较强的矿山井下新型安全防倒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矿山井下新型安全防倒器主要包括主活塞缸、工作活塞缸、活塞、螺杆、活塞杆、柱阀、顶叉、摇手柄,其特点是,主活塞缸与工作活塞缸为三通铸钢件,主活塞缸的腔内安装主活塞,主活塞上安装固定螺杆,主活塞缸腔与工作活塞缸腔联通处安装有柱阀,主活塞缸上加工有注液压油油嘴,工作活塞缸腔内安装有两套工作活塞,每套工作活塞上安装固定一根活塞杆,每根活塞杆上安装固定一个顶叉,工作活塞缸腔与主活塞缸腔联通处加工有限位环,主活塞缸面上刻有柱阀开关标示,由柱阀手柄上安装的小钢球定位。
所述主活塞缸的直径为80mm,高为130mm,主活塞缸腔内径为70mm,深度为120mm,与工作活塞缸的腔内联通孔直径为20mm,深度为10mm,联通孔处加工有柱阀安装接口,主活塞缸端盖中心加工有与螺杆丝牙吻合25mmm的螺孔。
所述工作活塞缸的直径为40mm,高度为320mm,工作活塞缸腔内径为30mm,深度为310mm,工作活塞缸腔内与主活塞缸腔内联通处加工有直径20mm-30mm,深度为20mm的限位环,工作活塞缸端盖中心加工有直径为20mm的孔。
所述活塞杆直径为20mm,高度为300mm的钢件,活塞杆末端加工有顶叉安装固定接口,与顶叉丝牙连接。
所述顶叉为厚δ=10mm的钢板加工而成,与工作活塞缸内的活塞杆丝牙连接。
所述螺杆直径为25mm,高度为150mm,末端加工有18mm×18mm×20mm 的四棱轴。
所述摇手柄为“Z”字形钢件,一端加工为四角套筒,安装在主活塞缸内的螺杆四棱轴上,另一端加工为活动手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能省时省力,较快较好地支撑巷道内支架,使其较好地连成一个整体,提高支护强度。从根本上解决支架因防倒装置不完善,受放炮震动冲击或顶板来压,两帮侧压,以及支架自身失稳导致的倒棚、顶板垮落、冒顶事故。结构简单,实用轻便,操作快捷,易装易拆,省时省力,可靠性强,工作效率高,为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剖析图。
图中,1.主活塞缸;2.注液压油油嘴;3.螺杆;4.柱阀;5.顶叉;6.活塞杆;7.工作活塞缸。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毛登强;李云怀;王真文,未经毛登强;李云怀;王真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83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