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自流补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5352.0 | 申请日: | 2013-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746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赵轶;阳春树;武媛;李仕宏;陈宝忠;任海红;汪静;吕典帅;鲁红凯;李振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3B11/00 | 分类号: | E03B11/00;E03B7/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赵建刚 |
地址: | 100024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自流 水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水电工程补水、充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自流补水系统。
背景技术
蓄水池初期需要充水,运行期渗漏、蒸发使蓄水池水量逐渐减少需要补水。一般设置专门的建筑物进行充水、补水,采用泵站提水或溢洪道泄水等方式,自流补水方式只在利用落差大时适用,其缺点是:布置较为困难;补水建筑物工程量大,投资较多;泵、溢洪道闸门或补水阀门的开启、关闭需人工完成,当蓄水池水位高于补水建筑物进口高程时必须立即关闭闸(阀)门防止水倒流,操作繁琐;补水量无法测量,若补水量过多,可能导致蓄水池漫顶,甚至发生建筑物失稳、溃坝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置简单、经济实用、自动计算所需补水量、随时监控补水量、自动启闭阀门、操作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智能自流补水系统及方法,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自流补水系统,包括管道、阀门、流量计、水位计和控制箱;所述管道的一端位于补水池中,另一端位于蓄水池中;所述阀门和所述流量计均设置于所述管道中;所述水位计设置于所述蓄水池中;所述控制箱通过控制电源线分别与所述阀门和所述流量计连接,所述控制箱通过信号电缆与所述水位计连接。
优选的,所述管道为钢管,所述钢管的进水口伸入补水池,并低于补水水位,所述钢管的出水口伸入蓄水池,所述补水池与所述蓄水池中间设置有阻隔物,所述钢管埋设在所述阻隔物中。
优选的,所述阀门包括电动阀门和止回阀,所述阀门的规格与所述管道直径配套,所述阀门与所述管道采用法兰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动阀门为电动蝶阀和/或电动闸阀和/或电动球阀,所述止回阀为鸭嘴阀和/或旋启式止回阀和/或升降式止回阀。
优选的,所述流量计为能够显示累计流量的液体流量计,所述流量计设置在所述管道上。
优选的,所述流量计为电磁流量计和/或超声波流量计和/或热导式流量计。
优选的,所述水位计为压力式水位计和/或浮子式水位计和/或跟踪式水位计和/或声波式水位计。
一种应用所述智能自流补水系统进行自流补水的方法,利用所述补水池的补水水位高于所述蓄水池水位的落差进行自流补水,当补水水位和所述管道的出水口高于所述蓄水池水位时为自由出流,当所述蓄水池水位高于所述管道的出水口但低于补水水位时为淹没出流,当所述蓄水池水位高于补水水位时所述止回阀逆止功能启动,防止所述蓄水池内的水倒流到所述补水池。
优选的,所述控制箱根据所述水位计测量的水位自动计算得出所需补水量;非补水期所述阀门处于关闭状态;补水期所述阀门自动开启,所述补水池的水通过所述管道自流入所述蓄水池,所述流量计的计量值达所述所需补水量时,所述控制箱报警并自动控制所述阀门关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自流补水系统可结合坝体、山体等布置,结构简单,经济实用;(2)控制箱根据水位计测量水位自动计算所需补水量,可随时监控补水量;(3)自动启闭阀门、操作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可广泛用于蓄水池、水库等补水、充水工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自流补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补水池;2---蓄水池;3---补水池与蓄水池之间的阻隔物;4---管道;5---电动阀门;6---止回阀;7---法兰;8---流量计;9---水位计;10---控制电源线;11---信号电缆;12---控制箱;
箭头所示方向为补水池向蓄水池的补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53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装电动马达的方法
- 下一篇:高海拔、高压后终端块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