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免拨扭换向棘轮扳手控制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0827.7 | 申请日: | 201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02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纪冠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纪冠宇 |
主分类号: | B25B13/46 | 分类号: | B25B13/46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免拨扭 换向 棘轮 扳手 控制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棘轮扳手,具体来讲,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免拨扭换向棘轮扳手。
背景技术
事实上,通常的棘轮扳手构造,请参阅图1,所述的棘轮扳手构造至少由本体1、驱动体2、盖体3、限止体4、拨钮5及弹性抵组6组成,其中该本体1的头端内形成有容置部10、穿孔11及定位孔12,且使容置部10分别与穿孔11及定位孔12间呈相连通状,以致使驱动体2、限止体4与拨钮5被置于容置部10内,且能使弹性抵组6也被组设于定位孔12内,并使弹性抵组6的一端恰能抵顶于限止体4的一侧,而使得限止体4的齿部40恰能与驱动体2的齿部20形成啮合状;而且,该驱动体2的顶缘形成肩部42,中间处外侧周缘则形成有连续排列状的齿部40,且于驱动体2的下方则形成向下凸出四角状的驱动部21,并使肩部42能容置于本体1的穿孔11内及该驱动部21恰能凸伸于本体1头端的底缘外侧,以通过螺栓的螺合作用而可将盖体3套置于驱动部21后而锁固于本体1上。
上述方案虽能达成原先预订的创作目的,而深受业界及一般操作人员的喜爱,但由于业界对技术的研发日新月异,不余遗力,故本申请人乃更再努力研究改良,使其臻于完美实用;且近来,发明人在历经无数次更新实验测试以及总结消费者的实际操作使用上的反馈意见,发现尚有下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1.由于拨钮作为控制方向切换的必要组件,且又凸出于本体外侧,从而造成其所占的空间体积会相对变大,且还使其整体的重量呈现笨重化的现象是其一大困扰。
2.如上文所述,由于拨钮凸出于本体外侧,因此,会使得其 表面变得凹凸不规则的粗犷设计现象,而造成其整体质量无法被有效提高是其另一大困扰。
因此,本实用新型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出一免拨扭换向棘轮扳手控制构造,以有效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该免拨扭换向棘轮扳手控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免拨扭换向棘轮扳手控制构造至少包括有:
一本体,所述本体具有供棘轮件置入用的贯穿容置区、具有供掣动件置入用的置换区、具有供扳动件的轴部转动用的轴心区、具有供扳动件的靠抵部抵顶用的朝外侧渐近式开放状的施力区、具有供锁合件锁固用的结合孔、及设置于施力区内底面并具有可容置珠体一部分的定位槽,且使容置区、置换区、轴心区及施力区能呈连通状,并使置换区及施力区位于轴心区的不同侧,且于置换区与轴心区间的交接处形成有弧尖状的左右限位壁,以压迫掣动件侧壁面而推动其上的齿咬合于棘轮件的齿;
一棘轮件,所述棘轮件具有内多边形的驱动部并且在其外周侧环设有定位槽及呈连续排列状的齿;
一掣动件,所述掣动件的前端缘形成有弧状连续排列的齿及其后端缘二侧形成有侧壁面及其二侧壁面间形成有一供驱动件抵顶用的凹陷区;
一扳动件,所述扳动件具有近弧凸状的轴部及沿着轴部向外侧方形成有抵靠部及沿着抵靠部向外侧方形成有握持部,其中该轴部的前端缘形成有一供驱动件及弹簧容置用的限位孔,而该二抵靠部间垂直朝下设置具有一供珠体及弹性体容置用的凹孔,且该弹性体的反弹力大于弹簧的反弹力,以确保扳动件不会成为被动式连动组件;
一盖体,所述盖体相对于本体的结合孔处设有穿孔,以供锁合件穿入的用途;
通过上述构造,当扳动件的轴部受力而于本体的轴心区内转动时,能使扳动件的轴部一侧及抵靠部另一侧分别抵顶于本体的轴心区 一侧及施力区的另一侧上,且会迫使已位于扳动件的限位孔内的驱动件能带动掣动件朝一侧移动至弧尖状限止壁内,并受限位壁的引导限位作用而迫使掣动件的齿能啮合于棘轮件的齿,同时,使已位于扳动件的凹孔内的珠体能嵌入至本体的施力区内底面的定位槽内,而可达到使扳动件具有主动切换及定位的双重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免拨扭换向棘轮扳手控制构造的主要内容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驱动件及弹簧与珠体及弹性体分别容置于扳动件的轴部前端的限位孔内及二抵靠部间垂直朝下设置的凹孔内,且使驱动件及珠体分别位于本体的轴心区中心处的不同侧,以致使扳动件的轴部于本体的轴心区内转动时,会迫使已位于扳动件的限位孔内的驱动件能带动掣动件朝一侧移动,且使掣动件的齿与棘轮件的齿呈啮合状,并使已位于扳动件的凹孔内的珠体能嵌入至本体的施力区内底面的定位槽内,又,利用弹性体的反弹力大于弹簧的反弹力及掣动件的齿与棘轮件的齿间的滑动摩擦力的总合设计,而使得扳动件不会随掣动件的齿的后退移动而改变其位置,以确保扳动件不会成为被动式连动组件,而可达到使扳动件具有主动切换及定位的双重功效外,同时,亦能其表面更加精简细致化,以大幅缩小其所占的空间体积,而能大幅提高其质量,进而大大的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及占有率为其进步性的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纪冠宇,未经纪冠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08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