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偏瘫患者的肩胸康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9150.5 | 申请日: | 2013-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32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辛玉甫;聂中;黄可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5/01 | 分类号: | A61F5/01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 41112 | 代理人: | 陆君 |
地址: | 471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偏瘫 患者 康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康复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偏瘫患者的肩胸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脑梗塞、脑出血等引发的偏瘫患者不断增多,偏瘫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而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康复较为困难。影响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脑神经损伤后早期上肢肌力降低,失去自我保护容易导致肩关节损伤;恢复期由于肩关节内收、内旋,肩胛骨后缩、下沉和躯体屈曲的痉挛模式,导致患者平衡能力、上肢功能恢复都受到很大影响,甚至还会导致肩关节疼痛、半脱位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偏瘫患者的康复装置,能够有效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身体平衡能力的恢复。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偏瘫患者的肩胸康复装置,包括肩带和臂带,肩带和臂带之间通过弹性连接带固定连接为一体,肩带上设置有肩部固定带、与肩部固定带相扣接的肩部固定环和臂部固定环,所述肩部固定带的中部设有一护胸板,臂带上设置有与所述的臂部固定环相扣接的臂部固定带。
进一步地,所述护胸板的四侧边均为向板体中心凹陷的弧形边。
进一步地,所述护胸板采用海绵或橡胶制成。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越性:
1、本实用新型通过肩部固定带绕过患者胸部到背后与肩部固定环扣接,且使护胸板位于患者的胸口处,根据Bobath关键点控制理论,对胸骨柄位置施加一定压力,可有效降低躯体张力,躯体张力的降低也可有效减轻肩胛骨后移,从而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2、通过将臂部固定带缠裹患者臂部后拉到背部与肩带上的臂部固定环相扣接,能够使患者上肢处于抗痉挛模式,避免患者出现肩关节半脱位症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肩带;2-弹性连接带;3-臂带;4-臂部固定带;5-护胸板;6-肩部固定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的用于偏瘫患者的肩胸康复装置,包括肩带1和臂带3,肩带1和臂带3之间通过弹性连接带2固定连接为一体,肩带1上设置有肩部固定带6、与肩部固定带相扣接的肩部固定环和臂部固定环,所述肩部固定带6的中部设有一护胸板5,臂带3上设置有与所述的臂部固定环相扣接的臂部固定带4。
所述的护胸板5的四侧边均为向板体中心凹陷的弧形边,根据Bobath关键点控制理论,对胸骨柄的有效控制,即护胸板护在患者胸骨柄处时,可以抑制异常的反射活动,保持对称性颈紧张反射使胸椎保持后伸的同时颈伸展,降低躯干及上肢的屈肌张力,使肩关节外旋持续牵伸胸大肌,降低胸大肌痉挛,减轻肩关节内收、内旋及屈曲痉挛模式,可有效的减轻肩胛骨后移,降低屈肌张力改善上肢功能。
所述的护胸板5采用海绵或橡胶制成,避免护胸板在胸骨柄位置施加压力的同时对病人造成危害,能够有效降低躯体张力,进而减轻肩胛骨后移,从而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使用时,把肩带1戴在患者患肢的肩上,将肩带上的肩部固定带6从患者的胸前绕过到背部与肩带1上的肩部固定环相扣接,并使护胸板5位于患者胸口处,这样使得患者躯体屈曲时会受到护胸板的阻碍,迫使患者使胸椎保持后伸的同时颈伸展,降低躯干的屈肌张力,使肩关节外旋持续牵伸胸大肌,可有效的减轻肩胛骨后移;同时,把臂带3缠裹在患肢的臂部,将臂带3上的臂部固定带4从患者的外侧拉到背部,并与肩带1上的臂部固定环相扣接,所述的臂部固定带4给患者的患肢施加一个向外、向后侧方的拉力来对抗其内旋,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另外,为使该康复装置对患者施加的作用力合理分布,本实用新型中的肩部固定带6和臂部固定带4制作的尺寸最好在10-15cm,且利于固定胸骨板,防止压迫患者,给患者带来不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91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