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吊篮坠绳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2915.2 | 申请日: | 2013-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81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亮;丁凤保;刘安;陈国清;王有为;周宗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17/00 | 分类号: | B66F17/00 |
代理公司: | 云南派特律师事务所 53110 | 代理人: | 龚笋根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吊篮 坠绳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篮安全配件,尤其涉及一种吊篮坠绳器。
背景技术
鉴于目前建筑工程外墙装饰采用吊篮施工频繁的现状,而吊篮安全保险附绳(钢丝绳)在施工操作提升过程中经常存在松弛现象,工人必须频繁用手来拉扯安全保险附绳,使其处于工作持紧状态,往往工人是一边操作提升吊篮,一边拉扯安全保险附绳,不但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吊篮坠绳器,它能够有效地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将其固定在安全保险附绳的下端,保证安全保险附绳在持紧状态,避免安全保险在吊篮的提升过程中出现松弛,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安全生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吊篮坠绳器,包括坠体,所述坠体为混凝土预制块,所述坠体的顶部设置有能与吊篮的安全保险附绳的下端头形成固定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下端嵌入坠体内部,并与坠体形成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件为锚环。
作为优选,所述锚环由一根钢筋弯折而成,其上部呈环形,其下部在坠体成型时预埋在坠体的内部。
作为优选,所述坠体的上部呈圆台形,其中下部呈圆柱形。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件位于坠体顶部的中心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吊篮安装就位钢丝绳穿到位未进行提升前,本实用新型通过顶部的固定件固定在吊篮的安全保险附绳的下端头(地面端),固定后本实用新型要离开所在位置地面200~300mm,保证安全保险附绳在持紧状态,这样在吊篮的提升过程中,安全保险附绳就不会出现松弛,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安全生产。坠体为混凝土预制块,生产制造容易,可以在工地现场制作,而且制作成本低。固定件为钢筋弯折而成的锚环,固定时将安全保险附绳的下端头穿过锚环然后用钢丝绳夹进行固定即可,安装和拆卸都比较方便。锚环的下部在坠体成型时预埋在坠体的内部,增加了锚环与坠体连接的牢固性。坠体的上部呈圆台形,中下部呈圆柱形,使坠体的整体形状较为均匀,重心稳定。固定件位于坠体顶部中心位置,使整体在使用过程中较为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吊篮坠绳器,包括坠体1,所述坠体1为混凝土预制块,生产制造容易,可以在工地现场制作,而且制作成本低。所述坠体1的上部呈圆台形,其中下部呈圆柱形,使坠体1的整体形状较为均匀,重心稳定。所述坠体1的顶部设置有能与吊篮的安全保险附绳的下端头形成固定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位于坠体1顶部的中心位置,所述固定件的下端嵌入坠体1内部,并与坠体1形成固定连接。固定件位于坠体1顶部中心位置,使整体在使用过程中较为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件为由一根钢筋弯折而成的锚环2,其上部呈环形,为了保证锚环2与坠体1连接的牢固性,锚环2的下部在坠体1成型时预埋在坠体1的内部。固定时将安全保险附绳的下端头穿过锚环2然后用钢丝绳夹进行固定即可,安装和拆卸都比较方便。
使用时,在吊篮安装就位,钢丝绳穿到位,未进行提升前,将吊篮安全保险附绳下端头(地面端)穿过本实用新型的锚环2然后用钢丝绳夹进行固定,固定后本实用新型要离开所在位置地面200~300mm,保证安全保险附绳在持紧状态,这样在吊篮的提升过程中,安全保险附绳就不会出现松弛,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安全生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29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