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套管式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0971.2 | 申请日: | 2013-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004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庆;朱冰;靳遵龙;古新;刘敏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F28F1/08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7 | 代理人: | 黄军委 |
地址: | 450001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套管 换热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套管式换热器,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内管和外管的管壁上均有螺旋槽的套管式换热器,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
现有的套管式换热器,其内管和外管大多为光管,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传热面积增减方便和工作适应范围大的优点,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但是在需要其以较高的传热效率工作时,人们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将普通换热内管换为高效换热内管,这种方法的成本往往较高,且进一步增加了换热器的金属消耗量,同时提高壳程流体的传热效率有限;第二种是提高流体的流速,这样做虽然可以提高换热器的传热量,但是并没有改变换热器固有的传热效率,又额外使用了过多资源,造成了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设计科学、换热效率高、显著地减小传热面积、减少金属消耗量的套管式换热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套管式换热器,它包括内管和套设在所述内管外的外管,所述外管的两端与所述内管外壁封闭连接,所述外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口,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均为管壁具有螺旋槽的管体。
基上所述,所述内管管壁上和所述外管管壁上的螺旋槽均为内凸外凹形螺旋槽。
基上所述,所述内管管壁上和所述外管管壁上的螺旋槽均为内凹外凸形螺旋槽。
基上所述,所述外管管壁上的螺旋槽为内凹外凸形螺旋槽,所述内管管壁上的螺旋槽为外凹内凸形螺旋槽。
基上所述,所述外管管壁上的螺旋槽为外凹内凸形螺旋槽,所述内管管壁上的螺旋槽为外凸内凹形螺旋槽。
基上所述,所述内管管壁上的螺旋槽和所述外管管壁上的螺旋槽旋向相同。
基上所述,所述内管管壁上的螺旋槽和所述外管管壁上的螺旋槽旋向相反。
基上所述,所述内管管壁上的螺旋槽和所述外管管壁上的螺旋槽旋向相反。
基上所述,所述螺旋槽为多头螺旋槽。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采用管壁具有螺旋槽的管体作为套管式换热器的内管和外管,这种螺旋槽结构在有相变和无相变的传热中能够显著地提高管内外的传热系数;同时壳程中的流体在流动时,受到内管和外管上螺旋结构的影响,形成复杂流态,提高了壳程部分的传热系数;另外在相同的工艺参数场合,它的结构能够显著地减小传热面积,从而减少金属消耗量。其具有设计科学、换热效率高、显著地减小传热面积,减少金属消耗量的优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管;2.内管;3.螺旋槽;4.连接口。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套管式换热器,它包括内管2和套设在所述内管2外的外管1,所述内管2和所述外管1均为管壁具有螺旋槽的管体且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同心设置,本实施例中的外管管壁上和内管管壁上的螺旋槽均为单头螺旋槽,所述螺旋槽为内凸外凹形,所述外管1的两端与所述内管外壁封闭连接,本实施例中外管1的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内管外壁封闭连接,所述外管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口4,两个所述连接口4分别为换热媒介的进口和出口。所述内管2管壁上的螺旋槽3和所述外管1管壁上的螺旋槽3旋向相同。
所述螺旋槽纹管上的螺旋槽在有相变和无相变的传热中均能显著的提高管内外的传热系数。仅采用螺旋槽纹管作为内管2而外管1为光管时,螺旋槽可以显著地提高内管中流体流动的传热系数,但是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壳程部分由于空间较大,内管外壁所占的面积较小,其对壳程部分的传热系数提高有限;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式,将所述内管和外管均用螺旋槽纹管替代,那么流体在壳程中流动时,受到螺旋槽的引导,使得靠近两个壁面的部分流体顺槽旋流,更加有利于减薄边界厚度;还有一部分流体顺壁面轴向流动,通过螺旋槽纹凸肋的作用,导致在凸肋后侧产生逆向压力梯度,凸起处产生轴向漩涡而引起边界分离,从而形成复杂流态,加强了流体混合,从而加快由壁面至流体主体的热量传递,提高壳程的传热系数。
经试验证实,常温水在雷诺数为10000的情况下,内管为F25、外管为F50的套管式换热器,采用普通光管结构的内管和外管进行传热时,其壳程传热Nu数为79.35,而本实用新型的双螺旋槽套管换热器壳程传热Nu数为115.16,提高了45.13%。并且在同样的工艺参数场合,与光管套管式换热器相比,可显著的减小传热面积,达到减少金属消耗量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09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散热器之改良结构
- 下一篇:燃煤设备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