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伸缩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0325.6 | 申请日: | 2013-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91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汪海洋;刘占疆;张道峰;田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北方化工塑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47/18 | 分类号: | F16L47/18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新科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有限公司) 65107 | 代理人: | 白志斌 |
地址: | 833000 新疆维***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 分子量 聚乙烯 伸缩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伸缩连接结构的改进,特别是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伸缩器。
在地面或空中架设中,因所有塑料管道的伸缩量都比较大,塑料管道在环境温度和管道内流体温度发生变化时,在轴向上会发生尺寸的膨胀和收缩,特别是温差较大时管线的线膨胀系数过大,会引起严重的翘曲变形,破坏整个管道系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实验显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在温差的变化下百米收缩率在2.1米‑3米之间,因此管道的轴向线膨胀系数是设计和安装工程中充分重视和考虑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一般是通过轴向线膨胀系数确定采用伸缩节或折角“U”型、“S”型自然补偿方式。通过计算若采用“U”型、“S”型补偿方式占地面积大、容易堵塞,而且成本较高,整体管线布置不美观。如使用不锈钢或聚四氟伸缩节时,虽然耐腐,但补偿量小,使用的伸缩节多,这些材质的耐磨性能远不如超高材料耐磨,使用周期短、更换费用高。而且因连接点多,易发生泄漏,造成环境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伸缩器,其耐磨性能好,使用周期长,安装数量少,更换、维护费用少,可以降低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伸缩器,包括由塑料构成的伸缩连接管和固定连接管,塑料管伸缩器的结构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构成的套管由滑动连接段和固定连接段构成,伸缩连接管与套管滑动连接段的管内径动配合,在套管滑动连接段的管内壁上均布设置着密封槽,在密封槽内安装的密封圈与伸缩连接管相配合,固定连接管与套管的固定连接段固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伸缩器,包括由塑料构成的伸缩连接管和固定连接管,塑料管伸缩器的结构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构成的套管由滑动连接段和固定连接段构成,伸缩连接管与套管滑动连接段的管内径动配合,在套管滑动连接段的管内壁上均布设置着密封槽,在密封槽内安装的密封圈与伸缩连接管相配合,固定连接管与套管的固定连接段固接在一起。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伸缩器的热塑性料的收缩率、吸水率及热膨胀系数都比较小。
在处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伸缩时,根据伸缩量截取适当长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管的内径选择大于所要处理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的外径4mm左右,一头制作“0”型圈槽安装“0”型圈后插接在管道上(“0”型圈可以根据管道的压力、介质、温度等选择材质、丝径),一头用热熔焊连接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伸缩器根据管道伸缩量可以设计合适的长度,可减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伸缩率伸缩节的使用数量,更换、维护费用少,管道耐磨,使用周期长,降低了成本。有效避免了采用“U”型、“S”型补偿方式占地面积大、容易堵塞、成本较高、整体管线布置不美观、不耐磨等缺点。避免了使用不锈钢或聚四氟伸缩节时,虽然耐腐,但补偿量小,使用的伸缩节多,这些材质的耐磨性能远不如超高材料耐磨,使用周期短、更换费用高。如果遇到压力稍高时可在伸缩器外加钢衬解决。本实用新型耐磨性能好,使用周期长,安装数量少,更换、维护费用少,可以降低了使用成本。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伸缩器,如图1所示,包括由塑料构成的伸缩连接管3和固定连接管4,塑料管伸缩器的结构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构成的套管1由滑动连接段和固定连接段构成,伸缩连接管3与套管1滑动连接段的管内径动配合,在套管1滑动连接段的管内壁上均布设置着密封槽,在密封槽内安装的密封圈2与伸缩连接管3相配合,固定连接管4与套管1的固定连接段固接在一起。套管1滑动连接段的管径比伸缩连接管3的外径大2—4mm。固定连接管4与套管1的固定连接段热熔焊接在一起。密封槽的数量为2—4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北方化工塑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新疆北方化工塑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03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