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扁平连接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7964.7 | 申请日: | 2013-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13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国平 |
主分类号: | H01R31/06 | 分类号: | H01R31/06;H01R13/7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金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297 | 代理人: | 胡清方;彭友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扁平 连接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子产品外部连接的扁平连接线。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子产品中,特别是消费类电子产品,有大量的连接线(例如设备电源线、音频线、数据线、信号线等),而实际使用的时间较少,大多数时间里连接线是闲置的,可是细长的连接线往往是杂乱无章的的堆放在一起,常会出现连接线与连接线之间,连接线自身之间相互缠绕的情况,即使使用者有时把连接线刻意地卷绕整齐也会因连接线自身的弹性散乱开来。这样放置的连接线不仅占用空间,下次使用时需要进行整理、解开缠绕部分,并带来麻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通常将不需要使用的连接线通过绳索整齐地扎在一起,这种方法需要用到绳索,有时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绳索而感到烦脑,即使是有合适的绳索其操作操作起来也很麻烦。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采用转动盘,例如,中国专利文献 CN 2547030Y公开一种“收缩型充电连接线”,其主要包括壳体和连接线,壳体内安装有与壳体活动连接的转动盘,连接线绕在转动盘上,且其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延伸出壳体外。采用这种装置后,当使用时可将连接线由壳体内拉出,当使用完毕后又可将连接线收回到壳体内,以便于使用者携带或放置。此装置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连接线打结,但是其结构复杂,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由于连接线置于壳体内,容易出现连接线卡在壳体内无 法抽出的情况,影响使用者的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向社会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便于连接线整理和使用的扁平连接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扁平连接线,包括扁平连接线本体,在所述扁平连接线本体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有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在所述扁平连接线本体的一侧设有在扁平连接线本体卷叠后,防止所述扁平连接线本体上下层之间横向方向错位的第一构件和在所述扁平连接线本体的另一侧设有在扁平连接线本体卷叠后,防止所述扁平连接线本体上下层之间横向方向错位的第二构件,在所述扁平连接线本体卷叠时,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相互嵌合。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至少设有用于固定在扁平连接线本体卷叠后处于最外层的第一连接头或第二连接头的第一定位结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设有用于固定在扁平连接线本体卷叠后处于最内层的第一连接头或第二连接头的第二定位结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第一构件是连续式凸条,所述第二构件是连续式凹槽;或者所述第一构件是连续式凹槽,所述第二构件是连续式凸条。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第一构件是间断式凸条,所述第二构件是间断式凹槽;或者所述第一构件是间断式凹槽,所述第二构件是间断式凸条。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第一构件是间隔预定距离排布的凸状体,所述第二构件是用于容置所述凸状体的凹陷部;或者所述第一构件是用于容置所述凸状体的凹陷部,所述第二构件是间隔预定距离排布的凸状体。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凸状体是插柱,所述凹陷部是插孔。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凸状体是凸点,所述凹陷部是凹点。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在所述扁平连接线本体上横向方向朝两边延伸出的包片,在所述包片上设有通孔,在所述第一连接头或/和第二连接头与扁平连接线本体连接部的附近,或者在所述第一连接头或/和第二连接头的本体上设有突柱,当扁平连接线被卷叠后,所述包片通过所述通孔套在所述突柱上将处于最外层的第一连接头或第二连接头包紧。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第二定位结构是在扁平连接线本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头或/和第二连接头连接部的附近,所述扁平连接线本体的两侧,设置垂直于扁平连接线本体的挡边。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无需额外辅助设备,依靠连接线本身的嵌合结构,就可以将扁平连接线螺旋状盘绕固定在一个平面内,有效地解决了连接线与连接线之间、连接线自身之间的缠绕问题,节约了连接线放置空间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盘绕固定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扁平连接线本体,11.挡边,12.挡边,2.第一连接头,3.第二连接头,4.第一构件,5.第二构件,6.第一定位结构,61.包片,62. 包片,63.通孔,64. 通孔,65.连接部,66. 第二连接头的本体,7.第二定位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国平,未经陈国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79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