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丝环氧涂层钢绞线张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7136.3 | 申请日: | 2013-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59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李相成;马龙;赵勇;张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4G2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16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丝 涂层 钢绞线张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装置,尤其涉及单丝环氧涂层钢绞线张拉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大跨径结构的连续桥梁越来越多,为了减小梁体自重、控制后期挠度过大等因素,在梁体内部预应力不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使用了梁体体外预应力,通过对梁体结构进行应力补充后达到设计要求。
发明内容
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提供一种不损伤工作夹片,可以避免应力损失的单丝环氧涂层钢绞线张拉装置。
为了达到如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单丝环氧涂层钢绞线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梁体,与梁体紧邻的可调式锚具伸入梁体内部,所述可调式锚具紧邻工作锚,千斤顶通过压紧装置连接工作锚,所述千斤顶的一端有一号工具锚,所述一号工具锚紧邻一号工具锚工作夹片;所述一号工具锚通过柱子连接二号工具锚,二号工具锚紧邻二号工具锚工作夹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还包含穿在梁体内部并通过一号工具锚和二号工具锚的钢绞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钢绞线穿入梁体70c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钢绞线外边有环氧涂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柱子有三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一号工具锚和二号工具锚均为圆形且直径相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还包含可以夹紧一号工具锚工作夹片和二号工具锚工作夹片的夹紧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还包含支撑架,所述一号工具锚通过支撑架安装。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悬浮法张拉工艺能够很好的保护工作夹片,特备是针对单丝环氧涂层钢绞线组成的预应力束效果非常明显,与普通法张拉的优点如下:⑴、工作过程不同:悬浮法张拉是在普通张拉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支撑架和一套前工具锚,这样在多次回油倒顶的过程中,使前工具锚代替了工作锚受力;
⑵、起到的效果不同:悬浮法张拉在整个张拉过程中没有让工作夹片受力,有效的保护了工作夹片,同时避免了应力的损失;
⑶、工作夹片锚固的方式不同:悬浮法张拉工作夹片是通过压紧器进行预压紧,虽然回油过程中钢绞线也有会微量的回缩导致应力损失,但其损失已经相当小。
附图说明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进行说明:
附图为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梁体;2.可调式锚具;3.工作锚;4.压紧装置;5.一号工具锚;6.一号工具锚工作夹片;7.二号工具锚;8.二号工具锚工作夹片;9.钢绞线;10.千斤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单丝环氧涂层钢绞线组成的预应力束与普通钢绞线的工作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过预张拉来达到结构受力,但单丝环氧涂层钢绞线组成的预应力束对钢绞线包覆效果更好,从力学性能方面更有优越性。
体外预应力束在梁体结构内的转向通过转向器完成。端横梁位置的锚具伸入端横梁内70cm,中横梁部位的锚具直接位于中横梁外侧。
体外预应力束采用TSK15-19单丝环氧涂层钢绞线成品索,张拉控制应力σ=0.65fpk。采用悬浮法张拉使预应力筋受力均匀一致,同时张拉时没有让工作夹片受力,有效的保护了工作夹片,提高了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同时避免了应力的损失,确保了工程质量。
1、体外束穿束、安装
体外束根据设计长度(留足张拉工作长度)由厂家一次下料到位,在安装前,清理干净表层保护膜,通过卷扬机将整束钢绞线穿入梁体1内。在卷扬机拖拽体外束过程中,要防止转向器口划破HDPE护套,并防止钢丝绳与转向器口的机械摩擦而导致转向器口损坏,必须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体外束穿束完毕后,剥离安装部分钢绞线9的护套、塑料包装,然后清理钢绞线9表面的油脂并安装锚固端的锚具,同时控制好裸露钢绞线9在锚具内部的长度(控制在允许偏差内)。
2、体外索张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71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