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开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5528.6 | 申请日: | 2013-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15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岱朝晖;吴鸿填;李渊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佳创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43/26 | 分类号: | B65B43/2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 |
地址: | 361100 福建省厦门市火***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袋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机领域,特别是一种包装纸巾、卫生巾等卫生用品的开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外观及其包装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塑料薄膜包装因其造价便宜、实用性强、美观的特性被广泛用于包装行业。特别是在纸巾、卫生巾等卫生用品包装领域。通常情况下,包装袋制成前为卷膜,制成的袋子会向一侧弯曲,加上薄膜本身材料的特性,越靠近卷中心的包膜,制成的袋子弯曲弧度越大。薄膜经过挤压切断,在切口处会粘的很紧,包装设备通常设有开袋机构,在包装过程中,需要将包装袋打开,单靠上下吸头吸气难以顺利的扯开包装袋。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在吸住包装袋时,上吸头沿产品包装袋运动的反方向动作一小段距离,但是因包装袋宽度的影响,沿着包装袋走向动作的距离越大,受到的阻力就越大,因此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包装设备单靠上下吸头吸气难以顺利的扯开包装袋的缺点,提出一种具有搓袋机构的开袋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开袋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包装袋两侧的上开袋机构和下开袋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侧搓机构,该侧搓机构连接驱动上开袋机构和/或下开袋机构沿包装袋宽度方向动作进行搓袋。
进一步的,所述侧搓机构包括有气缸,该气缸连接驱动上开袋机构和/或下开袋机构沿包装袋宽度方向动作进行搓袋。
进一步的,所述上开袋机构包括有上吸头和气管,气管与上吸头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下开袋机构包括有下吸头和气管,该气管与下吸头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侧搓机构还包括有连接板,该连接板与所述上吸头固定连接,该气缸连接驱动连接板动作从而带动上吸头沿包装袋宽度方向动作进行搓袋。
进一步的,所述侧搓机构包括有连接板,该连接板与所述下吸头固定连接,该气缸连接驱动连接板动作从而带动下吸头沿包装袋宽度方向动作进行搓袋。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的开袋装置基础上增加了搓袋机构,采用气缸连接驱动上开袋机构和/或下开袋机构沿包装袋宽度方向动作进行搓袋,能有效避免因包装袋宽度能有效避免因包装袋宽度、材料本身的粘性及切刀钝带来的袋口粘合过紧等原因带来的限制而影响正常开袋,且搓袋动作过程受到的阻力小,故能将包装袋顺利的搓开。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包装纸巾、卫生巾等卫生用品领域,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有效提高包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吸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吸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包装袋打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图1、图2、图3,一种开袋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包装袋1上、下两侧的上开袋机构、下开袋机构和侧搓机构,该侧搓机构连接驱动上开袋机构沿包装袋宽度方向动作进行搓袋。
具体的,上开袋机构包括有上吸头2和气管3,气管3与上吸头2连通。下开袋机构包括有下吸头4和气管3,该气管3与下吸头2连通。侧搓机构包括有气缸5和连接板6,该连接板6与上吸头2固定连接,该气缸5连接驱动连接板6动作从而带动上吸头2沿包装袋1宽度方向动作进行搓袋。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通过上下吸头分别吸住包装袋的上下两侧,而后控制气缸动作,驱动上吸头沿包装袋宽度方向移动搓袋,避免了因包装袋宽度带来的限制,该动作过程受到的阻力小,故能将包装袋顺利的搓开(参照图4)。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中,侧搓机构也可驱动下开袋机构动作进行搓袋。甚至,可同时驱动上开袋机构和下开袋机构相向动作进行搓袋等,可根据具体需要设计。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佳创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佳创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55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