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蓄水花坛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1886.X | 申请日: | 2013-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24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赵婷婷;唐昌松;陈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9/02 | 分类号: | A01G9/02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周爱芳 |
地址: | 221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水 花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花坛,具体涉及一种自蓄水花坛。
背景技术
在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许多人为了在闲暇时刻找寻一点对自然的归属感,都会在家里或者办公室用花盆或花坛种植一些绿色观赏性植物,同时在城市市政绿化时也常有各种各样的花坛。然而许多人在享受这种乐趣的同时,却由于工作的繁忙,经常忘记或没有时间或没有在合适的时候按时给心爱的花草进行浇水,从而导致花草的营养不良和枯萎,严重的缺水将直接导致植物的死亡。因此,发明具备自蓄水功能的花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蓄水花坛,不用天天有人去管理,使花坛实现“自理”。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自蓄水花坛,包括一花坛体,在花坛体的侧面底部开孔并连接有透明的水位管,花坛体内安装有多个花盆壳体,花盆壳体的盆底与花坛体的底部留有空隙,花盆壳体的内部四周及盆底设有漏水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花坛实现“自理”,减少忘记管理而导致花草的死亡,花草存活率高;
2、设有透明水位管,可以显示花坛花盆的水位,便于管理;
3、能够防止积水过多,不会造成烂根;
4、即适用于家庭、办公也适合市政工程;
5、可以减少人员的工作量,省时省力,经济实用;
6、花坛壳体为一个统一整体,搬运移动方便,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计花坛形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花坛体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花坛体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花坛体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位管,2、花坛体,3、花盆支撑板,4、花盆壳体,5、渗水层,6、渗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自蓄水花坛有一花坛体2,花坛体2侧面底部开孔并连接有透明的水位管1,花坛体2内活动安装有多个花盆壳体4,花盆壳体4的盆底与花坛体2的底部留有空隙,花盆壳体4的内部四周及盆底设有漏水孔6。在花坛体2的上端边缘设有用于支撑花盆壳体4的花盆支撑板3。在花盆壳体4的四周及盆底设有渗水层5;花盆壳体4和其内部的渗水层5组成花盆用于种植花草,渗水层5由海绵网等渗水材料做成,可吸收并保持花草应有一定的水分,同时吸收多于的水分防止植物烂根。
为满足美观和不同需要,花坛体2为田字格形花坛(如图2所示)或环形花坛(如图3所示)或花环形花坛(如图4所示)。花盆壳体为圆形,将花盆壳体安装在花坛上的圆孔中。
该自蓄水花坛可通过花坛内部储存水的蒸发,液化来达到湿润土壤的目的,此种方法可以保证土壤一直处于潮湿状态。当晴天时,储存在花盆内的水就会蒸发,在花盆支撑板上凝成水滴,然后由渗水层吸入,再被土壤吸收持续保持土壤湿润。下雨时,雨水落进花盆内,穿过土壤,然后经渗水层过滤,净化后,流入花坛内储存起来。当花坛内的水达到一定水位后就会通过水位管流出,将多余的水排掉。所以,水位管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显示花盆内的水位,可根据水位适量的添加水;二是当水过多时,可以通过水位管排掉,防止积水过多而烂根等。
使用时,首先将透明的水位管1固定在花坛体2外层的出水孔处,再往花坛内注水,通过水位管1可观察花坛内水位情况,直到水从水位管溢出为止,此时加水工作结束,先加水目的是为了保证不下雨花坛内实现也有水。接着将花盆支撑板3放在花坛体2上方,并把由花盆壳体4和渗水层5组成的花盆放在花盆支撑板3上,在花盘内培上土,并栽种花草即可。
使用时,因为透明的水位管可以观察花盆内水的多少,当花坛内水过少时可提醒人们加水,以及加水量的多少;若遇到下雨天,雨水多时可通过水位管排除,防止水过多烂根,导致花草植物死亡。本新型花坛可以放在任意场合,公园里,广场上,家庭花园、办公场所、校园里,公路两旁等等,并且可比较灵活地设计成任意形状,环形,圆形,方形,心形等,操作简单,节省水资源,节省人力物力,有效地实现花草植物的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18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