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食品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0837.4 | 申请日: | 2013-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39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徐晓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晓彬 |
主分类号: | G06Q30/00 | 分类号: | G06Q30/00;G06K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42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品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系统,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保证人们饮食健康的食品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关注,而且各种食品问题也频频曝光。但是食品的安全检测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内外的市场对食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是消费者对食品的鉴定还是单单依靠各种食品上的防伪标签进行判断,例如酒水开瓶处的防伪标签,以及各种糕点上粘贴的生产日期标签等,来判断真伪以及食品是否在保质期内等食品安全问题。这样的简单的判断根本无法保证食品安全,而且也达不到对食品检测的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食品检测系统,其操作简单,并能有效保证食品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食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防伪子标签和防伪母标签、识读机、数据传输单元和处理终端;所述防伪子标签设置在食品包装内部,所述防伪母标签设置在食品包装外部,所述识读机将所述防伪母标签的信息经所述数据传输单位传输至所述处理终端,由所述处理终端处理后显示。
所述防伪子标签和防伪母标签均采用隐形防伪标签、光谱防伪标签、红外防伪标签、纳米水显防伪标签和币种条纹防伪标签中的一种。
所述数据传输单元采用无线传输。
所述处理终端包括计算机主机、处理器和显示器,所述识读机采集到的信息输入至所述计算机主机内的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处理结果由所述显示器实时显示。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识读机将防伪子标签和防伪母标签的信息传输至处理终端内,经处理终端内的处理器处理后,将不符合标准的处理结果发送至监管部门,其操作简单,有效保证了食品安全。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在食品包装内、外分别设置有防伪子标签和防伪母标签,防伪子标签和防伪母标签内预置的食品信息相同,当其中一个标签破损时,不会妨碍食品的检测,有效保证了对食品有效检测。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在食品检测领域中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防伪子标签1和防伪母标签2、识读机3、数据传输单元4和处理终端5。防伪子标签1与防伪母标签2内预存的食品各种信息相同,防伪子标签1设置在食品包装内部,防伪母标签2设置在食品包装外部,识读机3将防伪母标签2的信息经数据传输单位4传输至处理终端5,由处理终端5处理后进行结果显示,并将相应处理结果发送至生产企业6及监管部门7。
上述实施例中,防伪子标签1和防伪母标签2内预存有产品品牌、产品规格、产品的产地、生产日期、生产批次、产品随机码以及生产企业代码。防伪子标签1和防伪母标签2均可采用隐形防伪标签、光谱防伪标签、红外防伪标签、纳米水显防伪标签或币种条纹防伪标签。
上述各实施例中,数据传输单元4采用无线传输,作为识读机3与处理终端5之间的信号连接单元。
上述各实施例中,处理终端5包括计算机主机51、处理器52和显示器53,识读机3采集到的信息输入至计算机主机51内的处理器52进行数据处理,即与处理器52内预置的标准参数进行比对,其处理结果由显示器53进行实时显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当防伪母标签2损坏时,可以对防伪子标签1进行同样的识别读取。识读机3将采集到的食品信息传输至处理终端5内,当该食品信息与预置的标准参数一致时,该食品信息直接反馈至生产企业;当该食品信息与预置的标准参数有差别时,该食品信息同时反馈至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通过监管部门将不符合标准的食品进行及时处理,以保障食品行业的安全。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连接和结构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实用新型原理对个别部件的连接和结构进行的改进和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晓彬,未经徐晓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08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