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驱动管道内对口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9196.0 | 申请日: | 2013-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20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邢彤;李修武;马宏杰;潘豪杰;钟麒;陆云丰;楼科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37/053 | 分类号: | B23K37/053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黄美娟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管道 口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内对口器,尤其是一种电驱动管道内对口器。
管道机器人是管道施工中必备的一种工具,管道的封闭性以及工作环境决定了管道施工的艰难性。从结构形式来看,主要分为轮式管道机器人、脚式管道机器人、履带式管道机器人和蠕动式管道机器人。轮式管道行走装置大多采用气动或液压驱动,但难以满足坡度较大时的行走要求。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的气动或液压驱动式管道内对口器坡度大的情况不适应、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坡度情况下、成本低的电驱动管道内对口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驱动管道内对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电机、带有双输出轴的齿轮箱、丝杆升降机、蜗轮蜗杆减速机、驱动装置、储气罐和控制装置,所述的机架的前端固定前笼架,所述的前笼架的外圈周向安装胀紧块,且所述的储气罐位于所述的前笼架内部;所述的电机固定在所述的机架的尾部,所述的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的齿轮箱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的齿轮箱的其中一根输出轴与丝杆升降机的输入端轴接、另一根输出轴与蜗轮蜗杆减速器的输入端轴接,所述的丝杆升降机的升降端固定与对口器轴线平行的滚轮架,且所述 的滚轮架的一端同轴安装第一驱动链轮和第一驱动滚轮、另一端安装辅助滚轮,并且所述的丝杆升降机与管壁接触的位置设置压力传感器;所述的蜗轮蜗杆减速机的输出链轮一方面与第一驱动链轮通过链条连接、另一方面通过链条与固定在机架内部的过渡链轮连接;所述的电机和所述的压力传感器均受控于控制装置;
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轴承座、第二驱动链轮、驱动轮组件,所述的轴承座固定在所述的机架上,所述的第二驱动链轮通过安装轴安装在轴承座上,并且所述的安装轴的端头处安装锥齿轮,所述的第二驱动链轮通过链条与所述的过渡链轮连接;所述的驱动轮组件包括驱动轮架、第二驱动滚轮、齿轮轴、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的齿轮轴安装在所述的驱动轮架上,且所述的齿轮轴与所述的锥齿轮啮合,所述的第一齿轮安装在所述的齿轮轴上、所述的第二齿轮与所述的第二驱动滚轮同轴,所述的第一齿轮与所述的第二齿轮相互啮合。
所述的安装轴的两端分别安装锥齿轮,且所述的每个锥齿轮均与一组驱动轮组件中的齿轮轴啮合。
所述的安装轴与所述的齿轮轴之间夹角为120°,且两组所述的驱动轮组件位于所述的第二驱动链轮中心轴的同一侧。
所述的储气罐的下方的机架上安装惰性滚轮,且所述的惰性滚轮与管壁接触的底面、所述的第二驱动滚轮与管壁接触的底面处于同一个平面。
所述的驱动轮架上安装随动轮,所述的随动轮的中心轴与所述的第二驱动滚轮的中心轴平行,且所述的随动轮与管壁接触的底面、所 述的第二驱动滚轮与管壁接触的底面处于同一个平面。
所述的驱动轮架上安装随动轮,所述的随动轮的中心轴与所述的第二驱动滚轮的中心轴平行,且所述的随动轮与管壁接触的底面、所 述的第二驱动滚轮与管壁接触的底面处于同一个平面。
所述的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所述的齿轮箱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的滚轮架与所述的丝杆升降机的升降端之间设置弹簧。
使用时,先将电驱动管道内对口器放入管道内部,然后开启电机,电机将动力传给齿轮箱,齿轮箱的与丝杆升降机连接的输出轴转动,带动丝杆升降机工作,使升降端顶起,从而使辅助滚轮和第一驱动滚轮紧紧压在管道内壁;当压力传感器感受的压力足够大之后,电机再带动涡轮蜗杆减速器工作,同时丝杆升降机停止工作,涡轮蜗杆减速器的输出链轮通过链条同时将动力传给第一驱动链轮和过渡链轮,过渡链轮通过链条再将动力同时传给驱动装置中的第二驱动链轮,第二驱动链轮的转动带动与之同轴的锥齿轮,使得与锥齿轮啮合的齿轮轴转动,使得与齿轮轴同轴的第一齿轮转动,进一步将动力传输到第二齿轮,从而带动第二驱动滚轮和随动轮滚动,实现整个电驱动管道内对口器的移动;当对口器到达管道口后,吊装下一根管与前管对准,然后控制储气罐内压缩空气,驱动胀紧块向外伸并紧密贴合在两管道的内壁上,使两管道间保持相等的缝隙,准备进行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附着力大,适用于坡度大的管道内施工,传动方案简洁、结构紧凑,能在保障驱动力大的同时有效减小对口器尺寸,从而降低其重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结构图。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91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