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检测汽车后门内板门把手与内饰安装孔尺寸的检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9151.3 | 申请日: | 2013-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66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尤墨弦;吴坚;高涵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安莱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00 | 分类号: | G01B5/00;G01B2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地址: | 20180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汽车 后门 门把手 安装 尺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具,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汽车后门内板门把手与内饰安装孔尺寸的检具。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
新型汽车后门通常包含后门本体、门把手、后门内饰板,其中,后门内饰板装配在后门本体内侧,具有装饰、放置物品和开关门窗等功能。
目前,在进行汽车后门门把手焊接件焊接过程中出现焊接件错位,缺少门把手焊接后的尺寸控制,导致有部分门板在总装装配内饰时无法装配门把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检测门把手焊接位置及尺寸的用于检测汽车后门内板门把手与内饰安装孔尺寸的检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检测汽车后门内板门把手与内饰安装孔尺寸的检具,该检具包括基座、把手、测量单元、固定销头及磁钢,所述的基座为T形,所述的把手设在基座的下侧,所述的测量单元、固定销头及磁钢均设在基座的上侧,所述的测量单元设在基座的尾端,所述的固定销头设有两个,分别设在基座顶端的两侧,所述的磁钢设在底座的中部。
所述的测量单元包括圆盘、测量头及弹簧,所述的圆盘通过连接杆设在基座尾端的下侧,所述的圆盘与连接杆滑动连接,所述的测量头的一端固定在圆盘上,测量头的另一端穿透基座上的通孔,所述的弹簧套设在测量头外侧,圆盘在连接杆上的滑动带动测量头上下浮动。
所述的固定销头的外侧套设有保护套。
所述的磁钢的外侧套设有保护套。
所述的基座为镀锌铁板。
所述的固定销头的材料为不锈钢。
所述的测量头为铝合金材质。
所述的保护套的材料为尼龙。
利用车门内板工艺孔的一致性,本实用新型的检具通过两个固定销头与一个测量单元,使的本检具具备了检测车门内饰安装孔尺寸的功能。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检具检测门把手装配孔的位置情况时,将固定销头与门把手的零件固定,通过固定销头检测门把手装配孔的位置情况,控制产品的尺寸。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检具检测内饰安装孔尺寸时,通过固定销头与测量单位检测内饰安装孔位置及尺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检具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采用铸件成型,结构牢固,使用寿命长;
(2)本实用新型的检具采用手动检测,操作便捷,不会碰伤待测零件;
(3)本实用新型的检具测量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把手,2为圆盘,3为弹簧,4为基座,5为测量头,6为磁钢,7为固定销头,8为保护套,9为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用于检测汽车后门内板门把手与内饰安装孔尺寸的检具,如图1及图2所示,该检具包括基座4、把手1、测量单元、固定销头7及磁钢6,基座4为T形,把手1设在基座4的下侧,测量单元、固定销头7及磁钢6均设在基座4的上侧,测量单元设在基座4的尾端,固定销头7设有两个,分别设在基座4顶端的两侧,磁钢6设在底座的中部。测量单元包括圆盘2、测量头5及弹簧3,圆盘2通过连接杆9设在基座4尾端的下侧,圆盘2与连接杆9滑动连接,测量头5的一端固定在圆盘2上,测量头5的另一端穿透基座4上的通孔,弹簧3套设在测量头5外侧,圆盘2在连接杆9上的滑动带动测量头5上下浮动。固定销头7的外侧套设有保护套8。磁钢6的外侧套设有保护套8。基座4为镀锌铁板。固定销头7的材料为不锈钢。测量头5为铝合金材质。保护套8的材料为尼龙。
利用车门内板工艺孔的一致性,本实用新型的检具通过两个固定销头7与一个测量单元,使的本检具具备了检测车门内饰安装孔尺寸的功能。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检具检测门把手装配孔的位置情况时,将固定销头7与门把手的零件固定,通过固定销头7检测门把手装配孔的位置情况,控制产品的尺寸。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检具检测内饰安装孔尺寸时,通过固定销头7与测量单位检测内饰安装孔位置及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安莱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安莱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91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