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吸收子宫宫腔防粘连隔膜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8563.5 | 申请日: | 2013-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47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徐键;欧阳银鸾;王静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06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 子宫 宫腔防 粘连 隔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领域预防子宫宫腔粘连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可自行降解无需取出的子宫宫腔防粘连隔膜。
背景技术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又称Asherman综合征,表现为月经量少或闭经、周期性腹痛、妊娠早中期流产、反复或习惯性流产、过期流产、异位妊娠、早产、胎死宫内及胎盘种植异常等,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任何引起子宫内膜破坏的因素都可引起宫腔粘连,常见于人工流产术或自然流产刮宫术后。非妊娠引起的宫腔粘连,如子宫肌瘤挖除术、诊断性刮宫术等,较为少见。有学者发现1次手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率为6.3%,2次为14%,而3次以上者为32%,提示人工流产会增加粘连发生率,次数越多几率越高,且稽留流产及胎盘残留者更易发生粘连。
近年来随着人流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人流人数、重复人流次数逐年递增,由此导致的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率亦随之上升。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是目前IUA主要治疗方法,它是直视下有针对性地分离或切除宫腔内粘连,主要有机械性手术和能源器械性手术。前者术后形成瘢痕少但术中止血困难,后者止血效果好、手术时间短但较易形成疤痕。有文献报道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术后粘连复发率为3.1~23.5%,重度粘连复发率高达20~62.5%。如何减少粘连复发也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传统的预防宫腔粘连的方法是在电切术后宫腔内留置节育器及术后激素补充治疗,但国外有学者认为术后激素补充治疗及宫腔内放置节育器预防宫腔粘连没有太大的帮助。临床上很多妇女放置支架型金属节育器后因宫颈条件子宫排异以及节育器支架的硬度大、形状与宫腔内形状不符等因素造成节育器脱落、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点滴出血,白带增多及腰腹疼痛等不良反应。铜T行节育器的弹性有限,易变形,有时会发生张不开的情况。通常需要患者术后月经来潮2次后取出T型节育器。这将需要给患者再次扩宫,增加了妇产科医生的工作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另外带有尾丝的宫内节育器易增加了宫腔感染的几率。还有少部分的人会对铜过敏。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电切术后宫腔放置球囊、透明质酸钠凝胶、玻璃酸钠生物蛋白胶、医用几丁糖凝胶等。有报道指出宫腔内持续放置球囊导尿管可防止宫腔粘连,但持续放置球囊导尿管有可能会抑制子宫内膜的生长,甚至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缺血坏死。球囊放置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感染。其他产品如医用几丁糖凝胶等,在外科、妇产科、骨科等领域防止术后组织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宫腔注入,由于宫腔的特殊形状、位置及重力作用,大部分的凝胶都会随阴道排出,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用于预防人工流产后宫腔粘连的各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易复发,而且治疗易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166781Y,公开了一种子宫气囊,包括气囊和附着装置两个部分,气囊由气囊体和气囊颈组成,气囊体充气后用于支撑子宫腔,气囊颈侧用以支撑子宫颈,附着充气装置由充气阀和充气管组成,充气阀即气门芯。子宫气囊用于治疗子宫粘连,支撑面积大,不易脱出,但是效果不理想,易复发,而且治疗易产生不良反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子宫宫腔粘连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治疗后易复发,而且治疗易产生不良反应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吸收子宫宫腔防粘连隔膜,它能够有效地预防宫腔粘连,治疗效果好,治疗后不易复发,治疗不易产生不良反应。而且经济、安全,操作简单,患者的依从性高。隔膜是可吸收的,使用后不需要取出,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隔膜主体不带尾丝,减小逆行性感染的几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吸收子宫宫腔防粘连隔膜,包括套管、设置在套管内的推杆,套管外壁上套接有活动定位块,套管前端内部设有生物降解可吸收隔膜主体,隔膜主体包括弹性的V型骨架,V型骨架上连接包覆有轻薄的柔性膜体,V型骨架设置在膜体的边缘,V型骨架开口朝外设置在套管前端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未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85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余热制取冷水的冷水机组
- 下一篇: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用电控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