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式高效沉砂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7579.4 | 申请日: | 2013-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37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董元康;商昌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劲松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式 高效 沉砂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水分选处理中冲洗水的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垃圾水分选处理中冲洗水处理的沉砂池。
技术背景
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为了满足垃圾水分选处理后的冲洗水处理,一般都包括一沉砂池,目前国内外经常应用的沉砂池有四种:平流式、竖流式、曝气式和旋流式沉砂池。
其中,传统的平流式沉淀池结构简单,除砂效果好,且除砂设备的国产化程度高,是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的主要池型,但平流沉砂池中沉砂夹带15%的有机物,是沉砂后续处理难度增加。
其中,竖流式沉淀池除砂效果差,运行管理不便,在国内外很少应用。
其中,曝气式沉淀池是在平流式沉淀池的基础上,在侧墙增加空气扩散器,使污水产生横向流动,形成螺旋形的旋转状态。除砂效率高,有机物与砂的分离效果好,但其维护和改造比较困难。
其中,旋流式沉淀池占地面积小,除砂效率高,但这种池型和除砂设备均为国外专利,其关键设备为国外产品,投资成本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个有效收集砂石的同时有效收集漂浮物的新式高效沉砂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式高效沉砂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沉砂池区,所述沉砂池区设置为具有一定斜度的两级V型结构,包括第一级斜坡和第二级斜坡,所述第一斜坡设置于水流入口处使截面积变大,第二级斜坡设置于第一斜坡的末端,使砂石沿着所述第二斜坡流入收集砂石的沙坑中。
其中,优选方案为:还包括一档板设置于沉砂池区的前端,可以上下调节高度,但不触及池底且相对于沉砂池流道壁具有一夹角45°,挡板浸入水下部分最佳深度为50mm。
其中,优选方案为:还包括一收集槽置于沉砂池区的前端,所述挡板侧端和所述收集槽的进口连通,水流中的漂浮物借由所述倾斜的挡板分流收集于收集槽中,所述收集槽具有一网格传送带,安装于收集槽中,所述网格传送带将所述收集槽收集的漂浮物传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不仅通过沉砂池区底部设计成一定角度的两级“V”形结构,有效收集砂石,同时通过挡板的倾斜设计有效收集漂浮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式高效沉砂池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式高效沉砂池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式高效沉砂池的B-B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式高效沉砂池的C-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2,图3以及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式高效沉砂池10包括沉砂池区11、挡板12、网格传送带13,所述沉砂区11设置为具有一定斜度的两级“V”型结构,所述“V”型结构的沉砂区11具有第一级斜坡111和第二级斜坡112,所述第一级斜坡111设置于水流入口处,其最佳的坡度为3°,且第一级斜坡111前端距离污水入口的长度不少于4.5m,使漂浮物有足够的距离和时间漂浮于水面;沉砂池区11的水流入口道111截面积突然变大,使容积增大,这样污水流进沉砂区11前流速会降低,缓慢进入沉砂池区,利于沉砂;所述第二斜坡112设置于沉砂区11的沙坑114处,其最佳的坡度为55°。
所述沙坑114的上部还设置有网格传送带(图中未示出)用以收集颗粒较大的泥沙,而颗粒较小的泥沙则由泵抽至砂水分离器中脱水。
所述挡板12设置于沉砂池区11前,可上下调节高度,但不触及水底,所述挡板12浸入水下部分最佳深度为50mm,且所述挡板12相对于沉砂池区11的池壁113具有夹角45°,所述45°的夹角利于水流中的漂浮物借由所述倾斜的挡板12收集于收集槽121中,所述收集槽121内设置有网格传送带13,通过所述网格传送带13将所述收集槽121收集的漂浮物传送,所述收集槽121位于沉砂池区11的前端,具有一定的斜坡(图中未示出)使收集槽121中的水分流入沉砂区11的沙坑114中。
本实用新型沉砂工作原理为:水流经由第一斜坡111,由于第一斜坡111使流道截面积突然扩大,流速降低,水流中的漂浮物借由挡板12挡住后利用水流收集于收集槽121中,后借由网格传送带13收集传送;水流在沉砂区11的第二斜坡112内流动利用各种物质的比重不同,比重比较大的泥沙,快速沉淀在池底,经沉砂口自然流到沙坑114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劲松,未经吴劲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75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搬运车驱动轮减震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式电压力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