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拉链氧化用的布带导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4141.0 | 申请日: | 2013-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05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张田;周芳林;李希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4B19/00 | 分类号: | A44B19/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廖仲禧 |
地址: | 362246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拉链 氧化 布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拉链的氧化加工装置,具体是指一种拉链氧化用的布带导带装置。
背景技术
金属拉链在加工成型后,还需要进行氧化或表面处理等工序,使金属拉链表面产生一层保护膜,现有金属拉链的氧化工序一般都是在氧化线的氧化槽中进行,其氧化槽的结构一般包括有槽体,该槽体内设置有拉链行走机构,布带(金属拉链)在拉链行走机构上缓缓移动,逐渐完成氧化操作。所述氧化工序包括有布带导入及布带收集两个步骤,目前操作中,布带的导入端未经过一定的导带作用,很容易出现接头、乱带等造成布带打结现象,会给布带造成一定损伤,而且氧化线为数米长的设备,故而一般需要两个人分别在布带导入和布带收集处合作完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氧化用的布带导带装置,其不仅解决了布带易出现接头、乱带等造成布带打结现象,而且只需一人独立完成,节省人工劳力。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拉链氧化用的布带导带装置,其设置在拉链氧化槽上方,设该氧化槽的氧化行走方向为前后向,所述导带装置包括过渡支架、牵引导轨、入带防打结机构及出带引导机构;所述过渡支架架设在氧化槽上方的前端位置,该过渡支架上设有沿前后向排列分布的若干个过渡轮;所述牵引导轨架设在氧化槽上方并且沿前后向从氧化槽的前端延伸至后端,该牵引导轨上设有沿前后向排列分布的若干个引导轮,该引导轮与所述过渡轮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上;所述入带防打结机构设于所述过渡支架的正下方,该入带防打结机构具有供布带导入的入带轮,所述出带引导机构设于所述入带防打结机构旁,该出带引导机构具有供布带导出的出带轮。
所述牵引导轨的前端与所述过渡支架相连,后端向下弯折并连接至所述氧化槽的后端位置,所述引导轮分布在折型的所述牵引导轨上。
所述入带防打结机构包括滑杆和沿该滑杆滑动的活动块,该滑杆呈竖立设置并且其上下端设有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所述过渡轮活动轴设在所述活动块上,该活动块与所述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间分别连接有套设在所述滑杆上的弹性件。
所述出带引导机构包括基座、调节轮及所述出带轮,所述出带轮可旋转地横贯在所述基座上,所述调节轮设于所述出带轮旁,所述基座上还设有供所述调节轮轴设并且调节该调节轮与所述出带轮间距的一调节模块。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一种拉链氧化用的布带导带装置,工作时,布带首先由过渡支架前半部的过渡轮导入,之后往下走绕过入带防打结机构的入带轮,再往上走并且绕过后半部未绕带的过渡轮后进入牵引导轨,然后上下交错依次绕过引导轮,之后进入氧化槽的后端,再适当从后端往前端方向穿过氧化槽的拉链行走机构并进行氧化,最后氧化后的布带由出带引导机构的出带轮牵引导出。本案导带装置的各种导轮设计能够降低对布带的擦伤,特别是入带防打结机构,能够防止布带导入中出现接头、乱带等造成布带打结现象,避免损伤布带,而且布带走向为来回走向,布带的入带端和出带端均在前端,操作中只需要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大大节省劳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你新型导带装置在氧化槽上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3是布带在导带装置上的行走导带示意图。
标号说明
过渡支架 1 过渡轮 11
牵引导轨 2 引导轮 21
入带防打结机构 3 入带轮 31
滑杆 32 活动块 33
弹性件 34 出带引导机构 4
基座 40 出带轮 41
调节轮 42 活动横杆 43
调节螺栓 44 氧化槽 5
行走布带轮 5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3所示为本新型涉及的一种拉链氧化用的布带导带装置,其设置在拉链氧化槽5的上方,如图所示,设该氧化槽5的氧化行走方向,即氧化槽5的长度方向为前后向。所述导带装置包括过渡支架1、牵引导轨2、入带防打结机构3及出带引导机构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41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把手龙头安装结构
- 下一篇:家用自来水管来水报警、限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