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3757.6 | 申请日: | 2013-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7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梁祥飞;郑波;黄柏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0 | 分类号: | F24F1/00;F24F1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519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气源热泵制热能力随室外环境温度下降迅速衰减而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现有采用双级或准二级压缩中间补气增焓技术,包括两级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和一级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循环,以提高低温制热量和COP,同时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但现有技术补气增焓比例并不高,导致补气增焓对提高制热性能系数的效果不明显;寒冷冬季室外环境温度很低时,制热量仍无法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提高制热量和制热性能的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主路循环,主路循环包括主路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以及连接在室内换热器与室外换热器之间以对主路压缩机补气的补气装置,空调器还包括与主路循环耦合以对进入补气装置的制冷剂供热并对进入室外换热器的制冷剂制冷的辅路循环。
进一步地,辅路循环包括对进入补气装置的制冷剂供热的辅路冷凝器和对进入室外换热器的制冷剂制冷的辅路蒸发器。
进一步地,辅路冷凝器包括相互隔离并换热的辅路冷凝腔和主路制热腔;辅路蒸发器包括相互隔离并换热的辅路蒸发腔和主路制冷腔;辅路循环还包括辅路节流装置和辅路压缩机,辅路冷凝腔、辅路节流装置、辅路蒸发腔和辅路压缩机依次串联连接在辅路循环中;主路制冷腔和主路制热腔接入主路循环中。
进一步地,补气装置为经济器,包括相互隔离并换热的第一制冷剂腔和第二制冷剂腔;第一制冷剂腔的第一端与辅路冷凝器的主路制热腔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一制冷剂腔的第二端与主路压缩机的补气口相连通;第二制冷剂腔的第一端与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二制冷剂腔的第二端与辅路蒸发器的主路制冷腔的第一端相连通。
进一步地,辅路冷凝器的主路制热腔的第一端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通,并在室内换热器与主路制热腔之间串联设置第一节流装置;辅路蒸发器的主路制冷腔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通,并在主路制冷腔与室外换热器之间串联设置第二节流装置。
进一步地,辅路蒸发器的主路制冷腔的第二端通过管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和主路制热腔的第一端相连通,并在主路制冷腔与主路制热腔之间串联设置第一节流装置,在主路制冷腔与室外换热器之间串联设置第二节流装置。
进一步地,辅路冷凝器的主路制热腔的第一端与经济器的第二制冷剂腔的第二端相连通,并在第二制冷剂腔与主路制热腔之间串联设置第一节流装置;辅路蒸发器的主路制冷腔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通,并在主路制冷腔与室外换热器之间串联设置第二节流装置。
进一步地,补气装置为闪发器;闪发器包括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通的第一制冷剂端口和与主路压缩机的补气口相连通的气相出口和与室外换热器相连通的第二制冷剂端口;辅路冷凝器的主路制热腔串联设置在闪发器的第一制冷剂端口与室内换热器之间,并在主路制热腔与室内换热器之间串联设置第一节流装置;辅路蒸发器的主路制冷腔串联设置在闪发器的第二制冷剂端口和室外换热器之间,并在主路制冷腔与室外换热器之间串联设置第二节流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在主路循环中耦合辅路循环,对进入补气装置的制冷剂供热,从而提高进入补气装置的制冷剂的干度,即提高补气装置对主路压缩机的补气量;另外,辅路循环对进入室外换热器的制冷剂制冷,提高进入室外换热器的制冷剂的过冷度。通过提高进入室外换热器的制冷剂的过冷度和补气装置的补气量,能够显著地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制热量和性能系数,还能够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以及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第四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37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桨距型风力发电系统
- 下一篇:水力二次发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