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坑围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0883.6 | 申请日: | 2013-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805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金勇;郭雷;林玉叶;何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19/04 | 分类号: | E02D19/04;E02D1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雷绍宁 |
地址: | 2004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坑 围护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体中基坑围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物稠密的城市中心,尤其是在河道两岸建筑物密集且河道无法断流情况下需修筑顺河深基坑枢纽建筑物,或在河道或湖泊中央修筑条带状深基坑建筑物,此类涉水工程的深基坑开挖成为岩土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水体中的基坑围护体系,是一个土体、水体以及支护结构相互共同作用的有机体,由于周围建筑物的安全要求、河道湖泊的通航要求以及环境保护对水体交换的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施工时既要满足深基坑施工的要求,又要减少临时挡水建筑物对河道过流通航的影响,对围护结构在技术、安全以及经济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围堰及基坑施工技术经较难满足涉水深基坑建筑物的施工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围护结构,该基坑围护结构可降低涉水深基坑建筑物开挖支护施工难度,减少临时工程投资;同时减少施工期挡水建筑物的占地空间,降低基坑施工对河道过流及周边建筑物的影响;有效解决涉水建筑物深基坑施工开挖难题,尤其对于狭窄空间中的涉水深基坑建筑物,有着更强的适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围护结构,包括位于基坑两侧的挡水围堰结构以及位于基坑内连接两侧挡水围堰结构的支撑结构,所述挡水围堰结构包括堰身,所述堰身临水一侧设有排桩,所述堰身临基坑一侧设有围护桩,所述排桩与所述围护桩间通过围堰拉杆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挡水围堰结构上部还设有堰顶施工通道。
优选地,所述排桩为轻型钢板结构,所述围护桩为排桩围护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围护桩通过围檩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坑围护结构将基坑围护结构与挡水围堰有效结合,既有效保证了涉水工程的干地施工条件,又满足了深基坑开挖的围护要求,减小了围堰及围护结构的布置空间,降低了基坑开挖施工难度,并且该基坑围护结构无需修筑基坑内临时便道,减少了基坑开挖占地面积,挡水围堰结构在临水侧设置钢板桩不仅能够解决围堰迎水面防护及堰身防渗问题,还能够同时起到有效的基础截渗效果,解决基坑渗漏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中围护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 堰身
2 排桩
3 围护桩
4 围堰拉杆
5 堰顶施工通道
6 支撑结构
7 基坑
8 地基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坑围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位于基坑7垂直开挖断面两侧的挡水围堰结构以及位于基坑7内连接两侧挡水围堰结构的支撑结构6,支撑结构6位于基坑7中央位置,挡水围堰结构包括堰身1,堰身1临水一侧设有排桩2,堰身1临基坑7一侧设有围护桩3,排桩2与围护桩3间通过围堰拉杆4相连接。
挡水围堰结构上部还设有堰顶施工通道5,可方便施工期材料的运输,排桩2为轻型钢板桩结构,,围护桩3为排桩围护结构,支撑结构6与围护桩3通过围檩固定连接,并在基坑7中间位置设格构柱连接。
该挡水围堰结构采用双排桩对拉、中间填土的结构,围堰断面小,减小了围堰及围护结构的布置空间,降低了基坑7开挖施工难度,尤其适用于河道狭窄或有通航要求布置受限的情况;围堰临水侧的排桩2采用轻型钢板结构,基坑7一侧的围护桩作3为围护结构,兼做围堰稳定抗滑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08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减振器托架成型模具
- 下一篇:一种钣金件加工修边冲孔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