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腐耐磨衬里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0782.9 | 申请日: | 2013-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46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冯蒙;陈占清;郭春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3/04 | 分类号: | B32B13/04;B01J19/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6 | 代理人: | 崔卜东 |
地址: | 64632***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腐 耐磨 衬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腐耐磨保护材料、制备方法及用途,属于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在工业领域的能量和经济成本消耗中,由于磨损或腐蚀产生的费用占有相当大得比重。在某些特种行业,如水泥行业,因磨损而引起的停机时间占总停机的50~55%,设备磨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企业能否搞好运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提高行业相关零件的防腐耐磨性,降低耐磨材料的消耗,延长耐磨材料的使用寿命,对提高设备运转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烟气脱硫是目前世界上控制二氧化硫污染,防治酸雨危害的主要技术途径,而氨法脱硫是世界FGD发展的趋势,已普遍应用与化学工业领域。氨法脱硫用氨吸收烟气中SO2,将污染物SO2回收成为高附加值的商品化产品硫铵,硫铵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氮肥,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如果企业采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氨水作脱硫剂,将更符合循环经济和节能要求,可以申报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奖励。
国内对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脱硫方法、工艺设计和系统优化的研究上,还未来得及对脱硫系统运行中的腐蚀和磨损问题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随着大批脱硫装置的投运,其腐蚀与磨损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相关科研和技术人员也正在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防腐和防磨方法。
目前氨法脱硫塔浓缩段是整个脱硫系统腐蚀环境最恶劣的部位,该部位多采用碳钢做玻璃鳞片衬里防腐,局部做碳化硅耐磨层,由于硫铵溶液腐蚀性强固含量高,对衬里冲刷磨损严重,物理及化学腐蚀相结合,频繁造成衬里损坏、塔壁穿孔及内部支撑损坏等,一般脱硫运行周期为1~3个月,频繁的停车维修造成人力及物料等的消耗,维修费用严重偏高,且不符合装置安全环保长周期运行。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具有良好抗酸碱腐蚀和耐磨效果的方法耐磨衬里和制备方法,降低成本并增强运行周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防腐耐磨衬里,所述的防腐耐磨衬里具有良好的抗酸碱腐蚀和耐磨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腐耐磨衬里包括以下结构:
胶泥层、耐磨层和面漆层。
优选的,所述的胶泥层厚度为1.0~2.0mm;更优选的,所述的胶泥为乙烯基玻璃鳞片胶泥(VEGF);进一步优选的,检测电压增幅3000V;
优选的,所述的耐磨层为碳化硅或棕刚玉耐磨层,优选为棕刚玉,厚度为1.0~2.0mm;所述的耐磨层由棕刚玉粒度砂和乙烯基树脂混合而成,固含量大于90%。优选的,所述的棕刚玉粒度20~30目, Al203≥95%,Fe2O3≤3,SiO2≤1.5%,密度≥3.8g/cm3;
更优选的,所述的耐磨层为两层;
优选的,在耐磨层下方或两层耐磨层之间设置增强层,所述的增强层厚度为1.0~2.0mm;更优选的,所述的增强层由短切毡、表面毡和树脂制备而成;优选的,所述的树脂为乙烯基树脂。
所述的面漆厚度为0.05~0.2mm;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腐耐磨层厚度为4.6mm以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腐耐磨衬里具有耐腐蚀、耐冲蚀、耐磨的特性、能够在极其恶劣的腐蚀环境下,如氨法脱硫塔特有的腐蚀环境,长期使用,可有效解决腐蚀穿孔问题,本方法工艺简单,投资少,维修方便,寿命长。如目前氨法脱硫塔衬里普遍采用玻璃鳞片防腐使用周期一般1~3个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腐耐磨层已使用9个月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体;2、胶泥层;3、耐磨层;4、面漆层;5、增强层。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清洁施工表面无水分及其他异物残留,打磨至露出塔壁金属本色;刷涂底漆0.05~0.2mm;在基体1表面涂刷厚度为1.0~2.0mm胶泥层2;将棕刚玉粒度砂和乙烯基树脂混合后即耐磨层3涂刷在胶泥层2表面,厚度为1.0~2.0mm;最后在耐磨层3表面涂刷厚度为0.05~0.2mm的面漆层4。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07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