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牦牛牛舍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6140.1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67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文勇立;泽让东科;王永;艾鹥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民族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1/02 | 分类号: | A01K1/02;A01K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刘世平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牦牛 牛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畜养殖领域,尤其是一种牦牛牛舍。
背景技术
目前,在牦牛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牦牛暖棚一般包括底面、墙体、屋顶,在朝向南、北的墙体下端靠近地面的位置开有进风口,上端开有出风口。这种简易牛棚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牛棚虽然解决了通风的问题,但是,由于在高海拔牧区,温度较低,尤其是在冬季,温度更是达到零下30℃度左右,外界寒风从墙体下端进风口进入牛舍后,一方面会极大的降低牛棚内的温度,使牛棚无法起到防寒的作用,另一方面,寒风直接吹在牦牛躯体上,会使得牦牛经常出现感冒或被冻伤,甚至冻死的情况,如果将进风口封闭,虽然解决了防寒的问题,但是牛棚内不通风,空气不流通,温湿度较大,容易滋生细菌,且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会升高,因而使牦牛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次,现有的简易牛棚较为封闭,过多的牦牛挤在一起,会使得牛棚内的温度逐渐升高,而现有的牛棚内没有设置任何可以调整温度的装置,有时,会出现牛棚内、外温差较大,在此情况下,牦牛出牧时,从温度较高的环境突然进入到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导致牦牛患病的几率大大增加;再者,一般牛棚内都装有照明装置,而且,牛棚内的一些设备都需要市电来驱动,但是,牧区地广人稀,电力设施较为落后,电力供给没有保障;另外,现有的牛棚内没有专门的粪便清理通道,更没有粪污处理系统,牦牛在牛棚内排泄后,不但造成内部环境很差,影响牦牛健康,尿液直接渗透至地下,造成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另外,简易牦牛棚内的牛粪难以清理,而且,直接倾倒在草原上,会对牧区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同时解决通风、防寒问题的牦牛牛舍。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该牦牛牛舍,包括底面、墙体、屋顶,所述屋顶设置有排风孔,所述底面下方埋设有地热换热管路,地热换热管路的一端延伸至墙体外侧并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底面并与牛舍内连通。
进一步的是,所述地热换热管路包括进风管、舍内出风管以及埋设在进风管与舍内出风管之间的多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直径小于进风管、舍内出风管的直径。
进一步的是,所述进风管的进风口为喇叭状。
进一步的是,所述排风孔处设置有排风管,在排风管上端头设置有风帽。
进一步的是,所述墙体上设置有通风百叶窗。
进一步的是,所述牛舍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以及用于控制通风百叶窗开闭的控制系统,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屋顶上设置有太阳能发电装置。
进一步的是,所述屋顶上设置有阳光板。
进一步的是,所述底面上设置有排尿沟,所述排尿沟末端设置有厌氧发酵池。
进一步的是,所述厌氧发酵池上方设置有晒粪场,晒粪场上方设置有遮雨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屋顶设置排风孔,在底面下方埋设地热换热管路,地热换热管路的一端延伸至墙体外侧并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底面并与牛舍内连通,上述通风系统的原理是采用自然风压通气和热压通气两种混合通气方式实现牛舍内的空气流通,其中风压通气是利用自然风压驱动外界的空气沿地热换热管路进入到牛舍内,再从屋顶的排风孔排出,形成舍内通气;而热压通气的原理是:牛舍内的空气受热后密度下降,逐渐上升,从屋顶的排风孔排出,舍内形成负压,使外界的空气沿地热换热管路被吸入到牛舍内,从而形成牛舍内的空气流通,而外界的冷空气经过地热换热管路换热后,使得进入牛舍内的空气温度相对较高,防止舍内温度大幅下降,从而避免了牦牛冻伤甚至冻死,因而,本实用新型巧妙而有效的解决了高寒地区畜舍通风与防寒之间的矛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牦牛牛舍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A向截面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底面1、墙体2、屋顶3、排风孔4、排风管41、风帽42、地热换热管路5、进风管51、舍内出风管52、换热管53、通风百叶窗6、温度传感器7、控制系统8、太阳能发电装置9、阳光板10、排尿沟11、厌氧发酵池12、晒粪场13、遮雨蓬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民族大学,未经西南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61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取鱼不取线的过江钓装置
- 下一篇:牦牛巷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