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底座接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5812.7 | 申请日: | 2013-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91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谢长明;高登华;谢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东田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9/00 | 分类号: | H01R9/00;H01R4/14;H01R4/28;H01R4/42;G01N7/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李剑 |
地址: | 4441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座 接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线连接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真空烧结炉内的热电偶连接装置。本实用新型也可以用于其他对导线的连接的可靠程度要求较高的领域。
背景技术
在真空烧结炉内,高温将原料熔融结晶,高温烧结需要探测炉体内烧结温度,温度由热电偶传导信号显示炉温,通常是1700℃-1800℃,热电偶安装牢固与否直接决定热电偶的使用寿命。原装热电偶是将导线的正负极分别缠绕在底座的正负接线柱上,接线柱为铜质实心体,由于使用环境温度很高,热电偶的导线会变脆、疏松,导致与接线柱接触不良,使测量出现误差,从而影响产品品质。
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将导线插入接线柱的孔中并配合螺钉紧固的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导线变形的存在,连接部分的接触面积经常小于导线的截面积,因此形成接触不良,且由于应力集中在螺钉端头与导线接触的位置,当导线变脆后易从该位置折断。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底座接线装置,可以确保导线与接线柱之间的连接可靠,避免产生接触不良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底座接线装置,包括接线柱,所述的接线柱上设有用于固定导线端头的端头孔,接线柱之外设有外套管,所述的接线柱的外壁或外套管的内壁设有与导线相配合的螺旋槽;
在外套管上设有出线通孔槽,在外套管的外壁还设有用于使外套管夹紧接线柱的夹持部。
所述的端头孔为垂直于接线柱轴线的孔,位于出线通孔槽的覆盖范围之内。
优化的方案中,所述的外套管的内壁还设有导电层。
优化的方案中,所述的出线通孔槽的内端设有导角部。
优化的方案中,所述的接线柱通过底座螺纹与底座连接,所述的底座螺纹的旋向与螺旋槽的旋向相反。
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接线柱通过过盈配合与底座连接。
所述的夹持部为与外套管连接的相向延伸部,该相向延伸部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夹持部位于与出线通孔槽相对的另一侧。
另一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夹持部位于与出线通孔槽相同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座接线装置,通过在接线柱上设置螺旋槽,并设置将导线和接线柱一起夹紧的外套管,大幅增大了导线与接线柱之间的接触面积,且设置的螺旋槽相对于不规则的缠绕也减小了导线变形的角度,配合夹紧的外套管,从而减少了导线因变脆而折断的可能性,大幅延长了整个热电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可选方案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另一可选方案的俯视图。
图中:外套管1,导电层2,导线3,接线柱4,底座5,底座螺纹6,端头孔7,出线通孔槽8,夹持部9,导角部10,螺旋槽11。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中,一种底座接线装置,包括接线柱4,所述的接线柱4上设有用于固定导线3端头的端头孔7,接线柱4之外设有外套管1,所述的接线柱4的外壁或外套管1的内壁设有与导线3相配合的螺旋槽11;如图1中所示,导线3盘绕在该螺旋槽11内,因此大幅增加了导线3与接线柱4之间的接触面积。或者达到相同的接触面积,也可以减小整个接线装置的长度。而且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随意缠绕,采用螺旋槽11的方案也增大了导线3的变形角度,配合外设的外套管1,避免了导线3因变脆而折断。
在外套管1上设有出线通孔槽8,在外套管1的外壁还设有用于使外套管1夹紧接线柱4的夹持部9。
如图1中,所述的端头孔7为垂直于接线柱4轴线的孔,位于出线通孔槽8的覆盖范围之内。使用时,将出线通孔槽8与端头孔7的位置对齐,将导线3的端头插入到端头孔7中,旋转外套管1,导线3即沿螺旋槽11缠绕在接线柱4上,然后上紧夹持部9即可将导线3与接线柱4可靠连接。
优化的方案中,所述的外套管1的内壁还设有导电层2。由此结构,进一步增加了导线3与接线柱4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了接触不良的可能。
优化的方案中,所述的出线通孔槽8的内端设有导角部10。由此结构,避免在旋转外套管1的过程中损伤导线。
优化的方案中,如图1中,所述的接线柱4通过底座螺纹6与底座5连接,所述的底座螺纹6的旋向与螺旋槽11的旋向相反。由此结构,当安装导线时,接线柱4会越旋越紧,避免接线柱4松脱。
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接线柱4通过过盈配合或焊接与底座5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东田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北东田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58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