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人工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49029.X | 申请日: | 2013-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60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李亮辉;黄祝林;熊金安;田锐;骆以道;周赞良;赵辉;曹福林;廖晓忠;史新鹏;周伟;吕晶;汤佳茗;季景山;易恒;夏璞;张良;翁振;彭夏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8 | 分类号: | E02D17/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2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 挖孔桩 护壁 加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人工开挖孔桩及为人工开挖孔桩加强护壁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领域,人工挖孔桩被广泛的应用,主要基于它具有以下优点:施工方便空间要求小,施工快速无需提供较多的施工设备,施工造价低。虽然人工挖孔桩具有较多的优点,但是人工挖孔桩也存在施工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等特点。
人工挖孔桩,常规施工过程如下:先采用人工挖掘到预定深度或者在适当深度进行爆破,一般为1米左右,具体情况可以根据实际土质土况确定,然后在孔壁处支模浇筑圆台形混凝土护壁,然后继续下挖,再重复支模浇筑圆台形混凝土护壁,周而复始直到形成完整标高的桩孔,最后孔内绑扎钢筋笼继而浇筑混凝土形成完整的钢筋混凝土桩。
在人工开挖孔桩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就是施工护壁部分,桩孔在开挖过程中可能具有土体不稳定性或有局部崩溃的可能,而如果没有坚实的护壁支持,更容易出现施工问题。
当前,虽然对于挖孔桩护壁的研究较多,提出的专利项目也较多,但是许多专利针对的问题主要是预制挖孔桩护壁的拼接成型,如专利98210099.X、专利98242756.5,这些方法均能保证孔壁具有较好的完整性以及支护强度,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施工风险性,缩短了施工工期,预制挖孔桩护壁能够实现对孔壁的及时支护,但是由于拼接预制护壁缺少整体性,因此其强度有限,特别是对于大直径挖孔桩以及较深桩体的施工,依然存在较大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整体性好、强度提升的人工开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该护壁加强结构稳定性好、安全性高、进一步强化了土体壁面,降低了人工施工的危险系数。
本实用新型所述涉及人工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包括孔内护壁和护壁外土体内环绕支承结构,所述环绕支承结构包括绕孔内护壁圆周均布的若干个微型桩,所述若干个微型桩中每个微型桩离孔内护壁圆形距离相等,构成微型桩圈。
所述环绕支承结构包括两个微型桩圈,分别是第一微型桩圈和第二微型桩圈,第一微型桩圈的直径小于第二微型桩圈的直径。
所述第一微型桩圈和第二微型桩圈所包含的微型桩数目相等,第二微型桩圈中每个微型桩都对应设置在第一微型桩圈的两个微型桩中间,第一微型桩圈和第二微型桩圈中的微型桩交错布置。
所述第一微型桩圈中的微型桩与孔内护壁的距离为300mm。
在第一微型桩圈和第二微型桩圈靠地面端,施工冠梁。
所述微型桩深度大于挖孔桩设计标高。
本实用新型中的人工开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在桩孔周围具有微型桩圈,且微型桩早于挖孔桩而设置,同时具备一定的强度,加上孔壁喷射的混凝土面层,从而使孔壁在护壁成型前就已具备较强的微型桩超前支护能力,具有早期支护强度,为现浇混凝土孔内护壁的施工提供条件。护壁成型后将与微型桩共同作用,大幅提高了护壁的支护强度,减小了挖孔桩施工过程中土体局部失稳的可能性,降低施工的危险性。而冠梁的存在会让由单个微型桩组合成的微型桩圈具有整体强度,形成一个承重整体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其中:10、孔内护壁;20、微型桩圈;21、第一微型桩圈;22、第二微型桩圈;30、冠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人工开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所示出的人工挖孔桩护壁加强结构,包括孔内护壁10和护壁外土体内环绕支承结构,所述环绕支承结构包括绕孔内护壁圆周均布的若干个微型桩,所述若干个微型桩中每个微型桩离孔内护壁10圆形距离相等,构成微型桩圈20。
挖孔桩加强结构主要是由孔内护壁10以及周围微型桩圈20组成,孔内护壁10依然作为主要的承受力度的装置,微型桩圈桩径和需要布置几圈是根据土质情况确定,微型桩桩中心离孔内壁护壁距离为300mm,每个微型桩之间间距为600mm。当土质条件决定需要两个微型桩圈,则所述环绕支承结构包括两个微型桩圈,分别是第一微型桩圈21和第二微型桩圈22,第一微型桩圈21的直径小于第二微型桩圈22的直径。所述第一微型桩圈21和第二微型桩圈22所包含的微型桩数目相等,第二微型桩圈22中每个微型桩都对应设置在第一微型桩圈21的两个微型桩中间,第一微型桩圈21和第二微型桩圈22中的微型桩交错布置。此时,保持所述第一微型桩圈中的微型桩与孔内护壁的距离为300mm。
在第一微型桩圈和第二微型桩圈靠地面端,施工冠梁30。施工冠梁时需保证冠梁将所有微型桩连成整体,增强结构整体性,控制结构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490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快速便捷除雪车
- 下一篇:络筒半自动管纱搬运辅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