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液分流式热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44363.6 | 申请日: | 2013-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6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吴安智;陈志伟;张天曜;邓德温 | 申请(专利权)人: | 泽鸿(广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流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散热装置的领域,尤指一种于原有管体中增加另一管体,以使气体及液体分离流动的气液分流式热导管。
背景技术
热导管(Heat Pipe)是一种凭借工作流体的相变化作为热传导促进手段的散热元件,其特点是均温且能吸收大量潜热,通常被广泛运用于高阶的电子产品或空间受到限制的电子产品中。
由于热导管凭借工作流体的流动来达到传输热量的目的,故任何会造成流动阻碍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该工作流体完成循环,这些因素被认为是可限制该工作流体热传输能力,而被称为热导管的限界,一般来说,这些限界分为黏性限界、音速限界、毛细管限界、携带限界及沸腾限界等五大项。其中,最常被讨论的就是携带限界,由于蒸汽流与毛细结构上的工作流体的流动方向互为相反,当其于同一通道空间内流动而存在容易相互干扰而影响热导效率的问题点,尤其是当蒸汽流的剪应力大于该工作流体的表面张力时,将会使得位于交界面处的该工作流体发生飞散现象,甚至能将该交界面的该工作流体夹带该蒸汽流中而逆向流回冷凝端,其结果是减少该工作流体的回流质量,增加循环损失而降低热传输能力。
为此,中国台湾发明专利第407455号的「散热管及其加工方法」,揭露于一扁容器(flat container),以及从一杆、一板(plate)或一筛孔(mesh)选出的一构件,该构件被固定地配置在该容器的窄墙之间,以便至少在该扁容器内部环境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上设有一空间,以区隔出蒸汽流动时的一气体流道与该工作流体的一冷凝液流道。但,实际操作时,由于蒸汽及冷凝后的该工作流体并非选择性由该气体流道或该冷凝液流道进行流通,其气液分流效果不佳,因此造成蒸汽与该工作流体间仍有相互推挤、冲突干扰的携带限界问题存在。再者,该够件也未被最佳化地配置于该蒸发端及冷凝端之间,并且,该构件与该扁容器间的空间过大,而造成气体及液体不易分流的缺点;因此,仅靠着该扁容器内壁面的毛细结构进行该工作流体的回流,加上原有携带限界的问题,根本无法提升原有的散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气液分流式热导管,于一第一管体的空间内设置有一第二管体(内管),且该第二管体的长度仅包覆于蒸汽端及冷凝端之间的空间,并覆盖该第一管体内壁面的一第一微导流结构,以达到气液分流的功效,大幅降低蒸汽与水流相反方向流动造成的剪应力;再者,该第一微导流结构与该第二管体的外壁面间形成更多毛细缝隙,而能增加回流速度的功效。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液分流式热导管,其中一段对应设于一发热源上,所述的气液分流式热导管包括:
一第一管体,是金属管状结构体,且该第一管体对应该发热源而形成一蒸发区及至少一冷凝区;
一第一微导流结构,布设于该第一管体的内壁面上;
至少一第二管体,是两端呈开放的管状结构体,该第二管体设于该第一管体内部对应除该冷凝区及该蒸发区的外的其余位置,使该第一管体的中央形成一气流通道及该气流通道周围的一液体通道,且该第二管体覆盖该第一管体内壁面的该第一微导流结构;及
一工作流体,以一设定量填充设于该第一管体内;使用时,该工作流体于该发热源处吸收热量而汽化后,通过该气流通道移动至该冷凝区,待其降温后并重新液化后,沿该第一微导流结构通过该液体通道流回到该蒸发区。
所述的气液分流式热导管,其中,该蒸发区位于该第一管体的一端部,该冷凝区位于该第一管体的另一端部。
所述的气液分流式热导管,其中,该蒸发区位于该第一管体的中间部位,该冷凝区位于该第一管体的两端部。当该蒸发区位于该第一管体的中间部位,且该冷凝区位于该第一管体的两端部,该第二管体有两段且分设于该蒸发区及该冷凝区之间,也就是该蒸发区的两侧。
所述的气液分流式热导管,其中,该第一微导流结构为金属微粒、金属网、螺纹沟槽、微流道及其结合,能够利用该第一微导流结构的毛细现象,使该工作流体快速回流。
所述的气液分流式热导管,其中,该第二管体由金属铜或金属铝制成,可对应使用者需求进行调整。
所述的气液分流式热导管,其中,该第二管体由塑钢材质或陶瓷材质制成,可对应使用者需求进行调整。
另外,为使该蒸发区蕴含更多的该工作流体并增强毛细力,于对应该蒸发区且位于该第二管体的一侧的位置设有一第二微导流结构,且该第二微导流结构为金属微粒,而能提升其吸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达到气液分流的功效,大幅降低蒸汽与水流相反方向流动造成的剪应力;再者,该第一微导流结构与该第二管体的外壁面间形成更多毛细缝隙,而能增加回流速度的功效。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泽鸿(广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泽鸿(广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443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