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蓄电池双层保护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5178.0 | 申请日: | 2013-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506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丁建辉;张锡水;杨松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科瑞悦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5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康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7 | 代理人: | 胡朝阳;孙洁敏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双层 保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尤其涉及蓄电池双层保护箱。
背景技术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能够有效地无污染地利用自然能源,目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系统配置合理的能量管理控制系统,不仅能够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而且能够充分保护发电设备,延长设备寿命,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成为一种稳定可靠的绿色能源。
目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主要是采用蓄电池来进行储存能量,但是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与环境息息相关。首先,放置在户外的蓄电池容易被雨水腐蚀正负极,导致无法使用。其次,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以及容量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升高时,蓄电池充电反应速度快,充电电流大,充电时需要的充电电压较低,存在过度充电的问题,长期在高温下使用,蓄电池的工作环境温度每上升10℃,其使用寿命减半;温度太低时,蓄电池电容下降,温度每下降1度,其容量下降1%,存在充电接受能力差、充电不足的问题,影响电能储存以及供电质量。并且现有的塑料蓄电池箱存在强度低、易老化、安装工程成本高等问题。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防水防腐、温度稳定的蓄电池双层保护箱是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蓄电池双层保护箱,包括:一钢筋混泥土外箱和设于其内的一塑料内箱、穿过外箱和内箱顶部的一个进出线孔以及两个管道安装孔、设于所述管道安装孔处向外延伸的气体对流管道,所述内箱内设有蓄电池,蓄电池的电线管穿过所述进出线孔。
本技术方案中,内箱与外箱之间还填充着保温层。电线管与进出线通道之间以及气体对流管道与管道安装孔之间设有密封胶筒。外箱、内箱的箱盖和箱体之间设有通过不锈钢压扣压紧的防水胶条,并通过压紧螺栓固定。蓄电池也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内箱和外箱的底部。
并且,气体对流管道的末端设有防虫罩,外箱顶部设有起吊钩。
本实用新型将蓄电池放置在双层保护箱中,采用深埋的方式,实现较好的防盗、防尘、保温效果,减小室外高寒和高温对电池寿命的影响,延长电池寿命。解决了高寒和高温地区户外使用蓄电池的难题,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备成本较低、强度高、便于安装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蓄电池双层保护箱,由钢筋混泥土外箱7和塑料内箱9构成。外箱采用整体预制方式,成本较低,承担着主要的机械强度以及防水防潮功能,然后再配合内箱进一步达到防水防潮的目的,由于对内箱的性能和强度要求不高,因此可以做到很低的成本。内箱和外箱之间还可以再填充一保温层,使保护箱内的工作温度保持稳定。打开内箱和外箱的箱盖,将已经连接好电线管6的蓄电池8放入内箱中,并且通过螺栓将蓄电池固定在内箱与外箱的底部,可以有效防盗,然后在外箱、内箱的箱盖和箱体之间放置防水胶条4,并通过不锈钢压扣压紧,通过螺栓缝好外箱和内箱的箱盖,外箱和内箱的顶部设有一个进出线孔,蓄电池的电线管可以套住一密封胶筒5穿过进出线孔与外部设备连接。外箱和内箱的顶部还设有两个管道安装孔,两个气体对流管道2通过密封胶筒5安装在管道安装孔中,通过气体对流管道可以使得蓄电池本身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和废气等传导出地面,降低箱体内的工作温度。为了防止异物或者昆虫通过气体对流管道进入到保护箱内,在气体对流管道的末端还安装有防虫罩1。在外箱顶部设有起吊钩,本实施例中,采用了4个起吊钩3,用吊车将保护箱整体放入事先挖好的泥坑中,并让气体对流管道的末端露出适当的高度,周围填土敦实,再做好地面上的绿化等装饰。
以上具体实施例仅用以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可以做出多种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科瑞悦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科瑞悦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51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