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自动排气阀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4783.6 | 申请日: | 2013-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6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黄飞林;梁启燕;农文贵;莫湘晋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合众国际橡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1/20 | 分类号: | F16K31/20;F16K27/02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廖世传 |
地址: | 541805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自动 气阀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特别是一种可以排出管道(以液体为输送介质的管道)中多余气体的高效自动排气阀。
(二)背景技术:
自动排气阀主要用于以液体为输送介质的管道中,目的是排出管道中多余的气体,防止管道压力产生变化,从而对管道中的泵、阀等元件起保护作用。
实际上这种自动排气阀的排气能力很差,经过试验发现,能排出的气体总量不及管道中存在气体的1%,基本上没有起到排气作用。没起排气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当管道中没有液体、泵刚开始工作时,液体会一下子充满排气阀的贮气腔,自动排气阀只能把贮气罐上部的空气排走,而管道中的大量气体在管道内随液体流动时,按理当气体到达贮气罐时,由于气体比液体轻,气体会自动上升到自动排气阀的贮气腔内,并排出阀外,实际上这个过程并没有实现,因为此时贮气腔内充满液体,管道内的气体要想通过进气孔进入贮气腔,就必须先把贮气腔内的液体排走才行,但因为旧排气阀的进气孔直径一般比较小(进气孔直径d一般小于0.5D,D为浮子直径),液体无法从进气孔排走,气体则无法上升到贮气腔内,因此无法排出阀体外。
而管道中的气体比贮气腔的气体多得多,且随着泵的工作,不断从外界吸入气体,管道中的气体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管道各元件的性能。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自动排气阀,其主要目的是使管道中气体上升到排气阀的贮气腔内,同时排走排气阀贮气腔内的液体,使得排气阀的排气功能正常发挥。
能够实现上述目的的高效自动排气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阀腔中设有浮子,阀体底部开设有进气口连通阀腔,所述阀腔、浮子、进气口处于同一轴线上,阀腔与浮子之间的环槽为气体上升的通道,所不同的是:为了扩大气体上升通道及排水通道,所述进气口的直径较之以往有所增大,具体为所述进气口直径≥0.8倍的浮子直径(如果进气口直径<0.8倍的浮子直径,排气能力将会变差)。
为进一步扩大气体上升通道及排水通道,所述阀腔壁的下段开设均布的多条轴向通气槽。
所述通气槽的形式有:
1、所述通气槽直接通出阀体底部。
2、为利于气体集中,所述阀体底部开设出同轴沉孔,所述沉孔与进气口形成上小下大的台阶孔,所述通气槽至沉孔。
所述沉孔直径≥通气槽的径向尺寸,效果较佳。
优选所述沉孔直径>通气槽的径向尺寸。
常规设计中,所述通气槽的长度≤1/2阀腔深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高效自动排气阀通过加大进气口和增加通气槽,可大幅度提高排气量。当管道中的液体介质是水且管道压力大于0.25MPa时,本实用新型的排气能力超过传统排气阀100倍以上。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a)、图2(b)是图1实施方式中阀体的第一种结构主视图及其A-A剖示图。
图3(a)、图3(b)是图1实施方式中阀体的第二种结构的主视图及其B-B剖示图。
图4(a)、图4(b)是图1实施方式中阀体的第三种结构的主视图及其C-C剖示图。
图5(a)、图5(b)是图1实施方式中阀体的第四种结构的主视图及其E-E剖示图。
图号标识:1、浮子;2、阀体;3、进气口;4、通气槽;5、沉孔;6、排气机构;7、阀盖;8、挂钩;9、贮气腔。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高效自动排气阀包括阀体2和阀盖7,所述阀盖7旋合于阀体2上口,阀盖7内设置横置的排气机构6,所述排气机构6通过挂钩8悬挂浮子1于阀体2的阀腔内,阀腔与浮子1之间的环槽为气体上升的通道,所述阀体2的下半部较上半部直径增大,阀体2下部通过外螺纹连接于管道的螺口上;所述阀体2的底部开设由进气口3和沉孔5形成的上小下大的台阶孔,所述进气口3连通阀腔,阀体2下半部阀腔壁上开设圆周均布的四条或六条轴向通气槽4,所述阀腔、浮子1、进气口3和沉孔5处于同一轴线上,如图1所示。
如图2(a)、图2(b)所示,所述进气口3直径d≥0.8倍的浮子1直径D,阀腔壁上没有开设通气槽4。
如图3(a)、图3(b)所示,所述进气口3直径d≥0.8倍的浮子1直径D,阀体2下半部的阀腔壁上开设通出阀体2底部的四条或六条轴向通气槽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合众国际橡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桂林合众国际橡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47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