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尖角翼型开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4055.5 | 申请日: | 2013-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690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民;孙伟;孙步功;黄晓鹏;胡靖明;李辉;董丽梅;王蒂;张俊莲;康璟;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5/06 | 分类号: | A01C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7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尖角翼型开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沟器,能够完成旱作留茬免耕播种作业,一次完成免耕深松、开沟、深施化肥、湿土覆盖、种肥垂直分层种施等工序。
背景技术:
目前,大、中型免耕播种机开沟器结构比较成熟,但由于受体积大、开沟阻力大、覆土不好等因素的制约,不适合小型播种机小地块免耕播种作业。许多厂家生产的开沟器,功能单一,后续作业工序较多,能够实现种肥分层种施的开沟器不能完成免耕深松、湿土覆盖等工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免耕播种机开沟器以上缺陷,本发明提供的小型开沟器能够一次完成免耕深松、开沟、深施化肥、湿土覆盖、种肥垂直分层种施等工序。
本发明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尖角翼型开沟器,包括开沟器柄(1),其特点是下部设有切土刃(2)和侧板(6),切土刃(2)与铲尖(7)相连,切土刃后部设有侧板(6),侧板(6)内侧设有导肥槽(3)和导种槽(4),导种槽(4)下部设有反射板(5)。
优化开沟器形状和参数,使之迅速破茬入土,入土深度为10-11cm,实现免耕深松的目的;导肥管末端紧跟开沟器铲尖(7),施肥深度达10-11cm,实现深施化肥的目的;实现种肥垂直分层种施的目的;种子在反射板(5)的作用在种床上呈条状分布,苗幅宽度4-5cm,避免传统播种“出苗一条线”的弊端;种子落下后土层从下到上顺序回落覆土,保证播种深度4-5cm,实现了湿土覆盖,有 利于种子发芽出苗。
所述的导肥槽(3)设于导肥管下部;
所述的导种槽(4)设于导种管下部;
所述的导肥槽(3)与导种槽(4)顺序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次完成免耕深松、开沟、深施化肥、种肥分层垂直种施、湿土覆盖等工序,减少了作业工序,降低了作业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开沟器柄,2.切土刃,3.导肥槽,4.导种槽,5.反射板,6.侧板,7.铲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之最佳实例作进一步详述:
在图1、2、中,所述的免耕深松种肥垂直分层种施开沟器,包括开沟器柄(1)、切土刃(2)、导肥槽(3)、导种槽(4)、反射板(5)、侧板(6)和铲尖(7)。
工作时,开沟器柄1与播种机梁架联结,播种时切土刃(2)破茬入土,切土刃的调整隙角ε为5-8°,切土角2γ为40-45°,调整隙角ε和切土角2γ的值,可以改变开沟器的入土性能和开沟器工作阻力;肥料在导肥槽(3)的引导下流向铲尖,施入沟底,施肥深度达10-11cm;后角β1为50-55°,覆土行程L1为8-10cm,在后角β1的作用下,先下后上沟壁依次坍塌覆土,达到覆土行程L1后,覆土高度达到H1,种子沿导种槽4落至反射板(5)上,在反射板 (5)的作用下呈两条散落在种床上,苗幅宽度为4-5cm,种肥土壤间层5-6cm。后角β2为46-51°,后角β2作用下的覆土行程L2为4-5cm,反射板安装角度α为25-35°,在后角β2的作用下,沟壁依次坍塌,湿土覆盖。覆土行程达到L2后,覆土高度达到H2,即为播种深度4-5cm。改变后角β1、覆土行程L1,可调整种肥土壤间层的厚度。改变后角β2、覆土行程L2和反射板安装角度α,可改变湿土覆盖质量和覆土质量。从而实现了一次完成免耕深松、开沟、深施化肥、湿土覆盖、种肥垂直分层种施等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农业大学,未经甘肃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40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