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异形高效过滤网PM2.5净化空调末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2963.0 | 申请日: | 2013-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528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宋道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道胜 |
主分类号: | F24F1/00 | 分类号: | F24F1/00;F24F12/00;F24F13/30;F24F13/28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廖曾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异形 高效 过滤网 pm2 净化 空调 末端 | ||
1.异形高效过滤网PM2.5净化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异形高效过滤网模块,异形高效过滤网模块包括进风通道(9)和出风通道,进风通道(9)和出风通道之间设置有框式高效过滤网(99),框式高效过滤网(99)是主要由多个板式高效过滤网合围构成一端闭合、一端开口指向进风通道(9)的过风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形高效过滤网PM2.5净化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板式高效过滤网的进风面与进风通道(9)的风向成夹角A,夹角A的取值范围为:0°<夹角A<9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异形高效过滤网PM2.5净化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框式高效过滤网(99)的形状为三棱柱或锥体或圆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形高效过滤网PM2.5净化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框式高效过滤网(99)的形状为柱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形高效过滤网PM2.5净化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效过滤网旁通阀(34),所述高效过滤网旁通阀位于相邻板式高效过滤网之间或者镶嵌在板式高效过滤网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形高效过滤网PM2.5净化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风排风装置,新风排风装置包括腔内安装有热回收滤芯(7)的热回收腔(51),所述热回收腔(51)的前端安装有排风旁通腔(55)、后端安装有新风旁通腔(56)、左端安装有新风分配腔(52)、右端安装有同时与热回收腔(51)连通的排风过风腔(53)和新风过风腔(54);排风过风腔(53)和新风过风腔(54)进行层叠设置,排风过风腔(53)位于新风过风腔(54)正上方;排风旁通腔(55)引入室内排风后分别与热回收腔(51)和排风过风腔(53)连通;新风分配腔(52)引入室外新风后分别与热回收腔(51)和新风旁通腔(56)连通,新风旁通腔(56)与新风过风腔(54)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异形高效过滤网PM2.5净化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收滤芯(7)由若干纵横交错并互相隔离的过风通道构成,其外形为矩形体;热回收滤芯(7)相对的两棱边与热回收腔(51)的内壁连接并将热回收腔(51)分割为4个互相隔离的空腔,这4个空腔分别为:左上腔(71)、右上腔(72)、右下腔(73)、左下腔(74);左上腔(71)通过热回收滤芯(7)的过风通道与右下腔(73)连通,右上腔(72)通过热回收滤芯(7)的过风通道与左下腔(74)导通;左上腔(71)与新风分配腔(52)连通,左下腔(74)与排风旁通腔(55)连通,右上腔(72)与排风过风腔(53)导通,右下腔(73)与新风过风腔(54)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异形高效过滤网PM2.5净化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分配腔(52)连接有新风进风腔(57);新风进风腔(57)安装有室外新风进风口(571),室外新风进风口(571)内安装有新风高效过滤网(573),新风高效过滤网(573)的进风面设置有新风自动清洗刷(572),新风高效过滤网(573)和新风自动清洗刷(572)正下方设置有新风清洗接水盘(574);室外新风进风口(571)为异形高效过滤网模块,新风高效过滤网(573)为框式高效过滤网(9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异形高效过滤网PM2.5净化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新风进风腔(57)内安装有风机。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异形高效过滤网PM2.5净化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过风腔(53)连通有排风腔(58),排风腔(58)内安装有风机。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异形高效过滤网PM2.5净化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过风腔(54)连通有回风腔(62),回风腔(62)内设置有连通室内的室外排风通道(61),室外排风通道(61)与排风旁通腔(55)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异形高效过滤网PM2.5净化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腔(62)连通有净化热交换处理空腔(3)。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异形高效过滤网PM2.5净化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净化热交换处理空腔(3)分为依次设置的混合进风风腔(31)、热交换净化风腔、风机进风风腔(3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道胜,未经宋道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296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夹安装夹具
- 下一篇:一种大气环境下快速原位生成同质相氧化铝陶瓷的连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