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复合人工境界矿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6363.5 | 申请日: | 2013-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227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孙琳琳;尤春安;刘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C47/00 | 分类号: | E21C47/00;E21C4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复合 人工 境界 矿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柱,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复合人工境界矿柱,属于露天转地采过渡期矿山开采辅助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露天矿山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开采费用也随之增加,超过一定界限时,露天开采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合,需要转入地下开采。这种先用露天方法开采矿床上部,然后过渡到地下开采的方法称之为露天转地下开采。当露天矿深部向地下开采过渡时,在一段时间内露天与地下同时在同一矿床中进行开采作业,露天与地下的开拓、运输及爆破等工序之间势必相互干扰、互相影响,同时露天与地下开拓工程、产能衔接、边坡的稳定性、排水、通风系统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境界矿柱,并且境界矿柱都是天然矿体,但是天然境界矿柱回收的损失贫化大,回收率低,通常仅有50%-60%。因此,造成了大量宝贵资源永久性浪费,给矿山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丧失了可用于缓解矿山过渡期生产压力的巨大矿量。
为了保证产量,充分利用资源,提出采用不扩帮延深开采技术,在向下延深开采的同时,铺设人工假顶和混凝土充填体复合结构即人工境界矿柱,将本应该留作境界矿柱的矿石,用钢筋混凝土假顶置换出来,形成地下开采的人工顶柱的,以解决矿井的产量衔接及资源浪费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复合人工境界矿柱。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复合人工境界矿柱,包括充填体、人工假顶,充填体位于人工假顶的上方,充填体为3层,每层厚度为3m,充填体的总厚度为9m,人工假顶的厚度为3m;人工假顶的底部设置有单层钢筋网,钢筋网的厚度为150mm。
采用本实用新型后产生的有益效果为:1、提前回收境界矿柱资源,解决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资源和产量接替问题;2、本实用新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整体性较好,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强度和稳定性相比天然矿柱能够提高2~3倍,对边坡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3、大大提高回采效率,减少资源品位贫化;4、本实用新型相比天然矿柱厚度较薄,结合地下开采的充填工艺,可以降低成本;5、本实用新型的防渗、防漏风性能优于天然境界矿柱。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覆的充填体1和下部的人工假顶2,下部的人工假顶的厚度为3m,上覆的充填体的厚度为9m,充填体为三层,每层厚度为3米,复合人工境界矿柱的厚度共为12m。充填体采用目前露天挂帮矿体开采的充填材料,即C15素混凝土结构。人工假顶采用C20钢筋混凝土结构,人工假顶的底部设置有单层钢筋网3,钢筋网的厚度为150mm。钢筋网的结构筋为穿矿脉方向钢筋,采用Φ20HRB335螺纹钢筋,间距为250mm;构造筋为沿矿脉方向钢筋,采用Φ12R235光面钢筋,间距为500mm。
本新型整体穿矿脉方向应进入上盘岩体3.0m,进入下盘岩体2.0m,沿矿脉方向应分别进入东、西端帮边坡坡脚6.0m(两个进路宽度)。钢筋混凝土人工境界矿柱结构上盘端的结构筋应锚入上盘的岩体中,其做法是在纵向结构筋的上盘端安装全长粘结式砂浆锚杆,锚杆规格为Φ20mm,L=2000mm,向下倾斜15°,铺设钢筋网时与纵向结构筋搭焊连接。
上盘端与上盘岩体的连结:在钢筋混凝土人工假顶与上盘岩体的界面采用植筋连接。植筋规格为Φ22mm,L=3000mm,向下倾斜15°。植筋施工方法与锚杆一致,植筋外露长度为1000mm,与钢筋混凝土人工假顶浇灌为一体。
回采采用上向进路胶结充填法,进路尺寸为3m×3m,回采顺序为隔二采一,由里往外依次回采,应注意上下两层进路应交错布置。在人工假顶范围内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充填,其余部分采用素混凝土充填。充填时以进路为单独的充填单元,在进路路口设置封口模板,先充填进路,最后充填巷道。
充填单元间钢筋的连接
(1)进路单元间构造筋的连接
在进路钢筋混凝土人工假顶铺筋时,将未充填的矿体一侧的构造筋向上弯成直角,并紧贴矿体。下一进路铺筋时,用风镐将已充填进路的弯筋剔开并整直,然后与本进路的构造筋搭焊连接。
(2)沿脉巷充填体与进路单元间结构筋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63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检可换可调的拱桥吊杆体系
- 下一篇:车载燃料的微波等离子体重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