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的精密陶瓷控制阀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2195.2 | 申请日: | 201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89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家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翰优企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1/065 | 分类号: | F16K11/065;F16K4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若华 |
地址: | 中国台湾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精密 陶瓷 控制 | ||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改进的精密陶瓷控制阀,尤指一种可防止水锤现象产生的精密陶瓷控制阀。
用水设备的使用通常都具备有冷水与热水以供选择,而温水的获得主要是借助导入冷水的同时混入热水,以使冷水与热水等比混合后再控制流出,且该冷水与热水的混合比例是可以随需要调整,以达到所需的适合水温,该冷水与热水的混合调控主要是透过精密陶瓷控制阀来完成,其是利用精密陶瓷控制阀装设于一出水座上方,该出水座下方设有两入水道,一为热水道,另一为冷水道,及一出水道,热水道与冷水道由精密陶瓷控制阀切控,使两不同的入水开口针对冷、热水道分别开启,并将冷、热水导入控制阀中,该利用导入控制阀中的相同槽室,使冷、热水得以混合,再利用下方出水道,使混合过或是无混合过的水流流出。
如将用水设备的水量开大,再突然关闭,常会听到用水管路内传来巨大的声响,有时还会伴随着强烈振动,这种现象就称为水锤,这是因为水流源源不断的流出,但是前方出口却突然封闭,使得后方水波向前推挤,而大量集中,并使水流密度突然升高所致,而现有的精密陶瓷控制阀并无法防止该水锤现象的产生,水锤的巨大能量常会造成用水设备的损坏。
因此,如何针对上述现有精密陶瓷控制阀所存在的缺点进行研发改良,为相关业界所需努力研发的目标。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改进的精密陶瓷控制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精密陶瓷控制阀无法防止水锤现象的产生,让水锤的巨大能量常会造成用水设备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精密陶瓷控制阀,包含有:一上陶瓷片及一下陶瓷片,其中,上陶瓷片贴靠于下陶瓷片顶面,与下陶瓷片共同构成一精密陶瓷控制阀,在上陶瓷片底面中央并内凹有一槽室,下陶瓷片左、右两位置对称设有冷水进水孔、热水进水孔,中央设有一出水孔,上陶瓷片的槽室具有一第一槽部与一第二槽部,第二槽部中在相异于第一槽部的侧壁缘设有锯齿部,且该锯齿部的每一凸齿间均以一相对凹陷的溢流道进行相隔。
进一步地,该第二槽部相对于第一槽部进行扩大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精密陶瓷控制阀安装在控水阀内部,且控水阀下方的出水座承载该精密陶瓷控制阀,该出水座下方设有两个入水道,其中一入水道为热水道,另一入水道为冷水道,该出水座下方还设有一出水道,在控水阀上方设有一往外伸出且与上陶瓷片连接的拨杆。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进的精密陶瓷控制阀,在关水过程,能利用溢流道的额外开设,形成缓冲空间,让水流仍可以在槽室被下陶瓷片给完全遮蔽时,从溢流道经槽室从出水孔流出,以避免出水口在一瞬间就被封闭,而在用水管路内产生水锤现象,将能完全杜绝水锤产生时对用水设备所造成的损坏,以有效延长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进的精密陶瓷控制阀,在关水过程,能利用溢流道的额外开设,形成缓冲空间,让水流仍可以在槽室被下陶瓷片给完全遮蔽时,从溢流道经槽室从出水孔流出,以避免出水口在一瞬间就被封闭,而在用水管路内产生水锤现象,将能完全杜绝水锤产生时对用水设备所造成的损坏,以有效延长使用寿命。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上陶瓷片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平面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控水阀内的立体图。
图6:本实用新型控制出水的状态图。
图7:本实用新型防止水锤现象产生的状态图。
图中:
10精密陶瓷控制阀; 11上陶瓷片;
111槽室; 112第一槽部;
111槽室; 112第一槽部;
113第二槽部; 114锯齿部;
115凸齿; 116溢流道;
12下陶瓷片; 121冷水进水孔;
122热水进水孔; 123出水孔;
20控水阀; 21出水座;
22拨杆。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翰优企业有限公司,未经翰优企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21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