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轴承润滑油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0985.7 | 申请日: | 2013-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54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杜铖;孙成章;韩军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正麒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7/38 | 分类号: | F16N7/38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地址: | 710016 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润滑 油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轴承润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轴承润滑油路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轴承润滑油路结构,注油口和排油口不在一个结构面上,这样的结构虽然排油阻力较小,但由于安装空间的限制,给注油、排油操作带来许多不便,同时,有碍操作工观察和掌握油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润滑油路结构,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操作不便和有碍观察油况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轴承润滑油路结构,包括设置在端盖端面的轴承室,轴承室侧壁上设有进油孔,端盖侧面沿径向设有注油管且通过进油孔与轴承室连通,端盖端面壁上设有排油孔,该排油孔通向注油管开口所在的端盖侧面,排油孔与轴承室连通。
轴承室包括开口端且设有轴承室盖,开口端的轴承室侧壁上设有与油孔连通的油槽,轴承室盖止口处设有连通油槽与轴承室的缺口。
注油管的开口通过接头与油杯连接;排油孔的出口端设有螺栓堵头。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注油口和排油口设置在一个结构面上,便于操作工观察排油情况,方便掌握注油是否满足要求;同时解决了由于安装空间限制,影响注排油操作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轴承润滑油路结构示意图;
图中,1.端盖,2.轴承室盖,3.轴承,4.注油管,5.接头,6.油杯7.螺栓堵头,8.垫圈,9.固定螺栓,10.转子,11.进油孔,12.油槽,13.轴承滚动体间间隙,14.轴承室,15.排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轴承润滑油路结构,包括设置在端盖1端面的轴承室14,轴承室14侧壁上设有进油孔11,端盖1侧面沿径向设有注油管4且通过进油孔11与轴承室14连通,端盖1端面壁上设有排油孔15,排油孔15通向注油管4开口所在的端盖侧面,排油孔15与轴承室14连通,通过轴承3贯通注油管4和排油孔15。
轴承室14包括开口端且设有轴承室盖2,开口端的轴承室侧壁上设有与进油孔11连通的油槽12,轴承室盖2止口处设有连通油槽12与轴承室14的缺口。
注油管4的开口通过接头5与油杯6连接;排油孔15的排油口设有螺栓堵头7,且有垫圈8防止松动,避免异物进入油路。
轴承室盖2通过固定螺栓9紧固在端盖1端面上。
注油时,油会通过注油管4、进油孔11、油槽12及轴承室盖2止口处缺口进入轴承室14内,通过轴承滚动体间间隙13流入轴承室14另一端,废油会通过排油孔15排出。
本实用新型注油口和排油口设置在一个结构面上,便于操作工观察排油情况,方便掌握注油是否满足要求;同时解决了由于安装空间限制,影响注排油操作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正麒电气有限公司,未经西安正麒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109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