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梯井道钢操作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04706.6 | 申请日: | 2013-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500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钱爱军;吴立军;陈金桂;马国强;卢晓斌;张文军;柴成栋;俞俊斐;陈广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天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新东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成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3/28 | 分类号: | E04G3/28;E04G5/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黎双华;徐关寿 |
地址: | 31001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井道 操作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施工现场电梯井道钢操作平台,结构简单、通用性强、稳定性好,可随建筑工程楼层的施工采用吊装吊至作业面,提高工作效率,经济实用。
背景技术
现阶段,建筑施工现场高层、小高层建筑都有电梯井道结构。电梯井道是施工现场建筑物垂直运输的主要通道,也是主体结构施工时的主要防护点,结构施工中要确保该处施工安全。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大多采用电梯井道满堂脚手架,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加,容易产生高空坠落事故,是施工现场的一个大的危险源,而且这种方式造成脚手架钢管的占用量大,搭设成本高,周转困难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电梯井道操作平台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电梯井道钢操作平台,其结构简单、通用性强、稳定性好,可随建筑工程楼层的施工采用吊装吊至作业面,提高工作效率,经济实用。
电梯井道钢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板1、龙骨2、吊环3和斜向支撑;龙骨2通过焊接固定于钢板1底部;吊环3设于钢板四角;斜向支撑焊接于钢板1底部,由两根长方钢4和两根短方钢5组成,每对长方钢和短方钢的着地末端固定在一起,形成支撑端,支撑于结构楼板上;在两根短方钢的中部焊接有横杆6,其长度大于电梯门洞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钢板1优选为3 mm厚花纹钢。
所述龙骨2焊接于钢板1底部四周边沿以及呈“井”字排列于钢板底部,优选为40mm×80 mm方钢。
所述吊环3为直径22 mm圆钢,可方便整个电梯井道钢操作平台的吊装。
所述斜向支撑为40mm×80 mm方钢。
所述横杆6为直径48mm钢管,其长度大于电梯门洞的宽度,可防止斜向支撑产生滑动,提高钢操作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所述钢板1上还设有钢管接头7,钢管接头7为直径48mm钢管。可用于搭设一层高钢管操作架,钢管套入钢管接头落脚固定。
上述各部件的尺寸均可以按照电梯洞的大小以及楼层高度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井道钢操作平台结构简单、通用性强、稳定性好,可随建筑工程楼层的施工采用吊装吊至作业面,可提高工作效率,经济实用。解决了传统电梯井道部位钢筋绑扎、木工支模、混凝土浇捣等操作平台的弊端。
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井道钢操作平台只能用于人员施工操作及少量操作工具,严禁在钢平台上大量堆放钢筋、钢管等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梯井道钢操作平台的侧面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梯井道钢操作平台的仰视图。
其中,1—钢板;2—龙骨;3—吊环;4—长方钢;5—短方钢;6—横杆;7—钢管接头。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介绍。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的电梯井道钢操作平台,包括钢板1、龙骨2、吊环3和斜向支撑。钢板1为长度2200mm 、宽度2050mm 、厚度3 mm的花纹钢板。龙骨2为40mm×80 mm方钢,焊接于钢板1底部四周边沿以及呈“井”字排列于钢板底部。
吊环3采用直径22 mm圆钢,设于钢板四角,可方便整个电梯井道钢操作平台的吊装。
斜向支撑采用40mm×80 mm方钢,焊接于钢板1底部,由两根长度为3250mm的长方钢4和两根长度为2900mm的短方钢5组成,每对长方钢和短方钢的着地末端固定在一起,形成支撑端,支撑于结构楼板上;在两根短方钢的中部焊接有横杆6,横杆直径为48mm,其长度大于电梯门洞的宽度,可防止斜向支撑产生滑动,提高钢操作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钢板1上还设有钢管接头7,钢管接头7为直径48mm钢管。可用于搭设一层高钢管操作架,钢管套入钢管接头落脚固定。
上述各部件的尺寸均可以按照电梯洞的大小以及楼层高度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井道钢操作平台结构简单、通用性强、稳定性好,可随建筑工程楼层的施工采用吊装吊至作业面,可提高工作效率,经济实用。解决了传统电梯井道部位钢筋绑扎、木工支模、混凝土浇捣等操作平台的弊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天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新东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成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天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新东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成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047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蓝牙通信网络的新风设备能耗监控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自驾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