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左右驾可切换车灯变光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01207.1 | 申请日: | 2013-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52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张中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茂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1/076 | 分类号: | B60Q1/076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25 | 代理人: | 孙彬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左右 切换 车灯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配件,特别是一种车灯变光机构。
背景技术
车灯变光是为了在夜间行驶的时候,遇上对面的人或者车的时候,将前大灯的远照光下压成变换成近照光,以避免对对方的眼睛照成损伤,更为了减少因强光照射而引起的交通事故。
车灯变光机构便是实现该变换的一种车用装置,现有技术中车用远近光投射镜组变光装置,一般都配有脉冲波逆向电流芯片,导线有两条或三条,装置的稳定性较好,但也有一些不足:
现有的变光装置中变光挡片行程太大,变光挡片质量较重,且是费力杠杆,导致远近光切换时间延长,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率。
现有的变光装置占用空间较大,使车灯的使用空间随之增大,同时,现有的变光装置只有在通电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现有的变光装置适应力差,一种变光装置只能一种座驾的变光需求(左驾或者右驾),中国是左驾习惯,而国际上大多数的国家则是右驾习惯,不同的座驾习惯要设计不同的变光装置,适应力差。
现有的变光装置响应不够迅速,由于变光机构多采用螺旋式弹簧作为复原的动力,其力道不好控制,特别对于一些比较大的车灯,更是反应迟缓。
因此,需要改进现有的车灯变光机构,以适用不同习惯下的使用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在变光机构的固定座下增加左右驾切换的机构,以解决上述变光机构不能同时适应两种座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左右驾可切换车灯变光机构,包括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和变光机构,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控制变光机构实现变光功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右驾切换机构,所有机构均安装在固定座上。
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为电磁阀,该电磁阀安装在固定座的一侧,所述左右驾切换机构安装在固定座的另一侧。
进一步,所述的左右驾切换机构包括拨杆、旋转枢纽和卡簧,拨杆活动安装在固定座上,拨杆可以围绕其固定轴转动;旋转枢纽也活动安装在固定座上,可以围绕其安装轴转动;旋转枢纽另一端连接有左右驾切换挡片;拨杆和旋转枢纽上均设有卡口,卡簧两端分别连接在拨杆和旋转枢纽的卡口上。
更进一步,上述旋转枢纽为凸轮结构,卡簧为“Ω”结构。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一种变光机构适应两种习惯座驾汽车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仰视图
图中标记:1为电磁阀,2为固定座,3为左右驾切换机构,3-1为拨杆,3-2为旋转枢纽,3-3为卡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左右驾可切换车灯变光机构,包括电磁阀1、固定座2和左右驾切换机构3,电磁阀变光机构1安装在固定座2的一侧,左右驾切换机构3安装在固定座2的另一侧;其中左右驾切换机构3包括拨杆3-1、旋转枢纽3-2和卡簧3-3;拨杆3-1和旋转枢纽3-2通过旋转轴活动安装在固定座2上,拨杆3-1和旋转枢纽3-2可以围绕旋转轴自由转动,拨杆3-1和旋转枢纽3-2上有卡口,卡簧3-3的两端分别扣在拨杆3-1和旋转枢纽3-2的卡口里;旋转枢纽3-2安装轴的另一端连接左右驾切换挡片。
当拨动拨杆3-1,拨杆3-1自旋带动卡簧3-3驱动旋转枢纽3-2转动,旋转枢纽3-2转动带动另一端的传动机构将左右驾切换挡片换挡,从而实现左右驾切换功能。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一款产品实现了左右驾切换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茂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茂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012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