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异丙苯氧化尾气综合利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52440.8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9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石宁;谢传欣;曹文磊;陶乐;孙仲平;张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409/16 | 分类号: | C07C409/16;C07C40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苏雪雪 |
地址: | 10072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异丙苯 氧化 尾气 综合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过氧化二异丙苯生产的安全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异丙苯氧化尾气综合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生产方法中,主要包括异丙苯氧化生成过氧化异丙苯、过氧化异丙苯还原生成苄醇、过氧化异丙苯与苄醇缩合生成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异丙苯产品的干燥等步骤。现有工艺在产品干燥工序中使用空气作为干燥气体,存在两方面危害:一是产生大量带溶剂的干燥尾气,整个装置的尾气排放量非常大,影响环境;二是干燥空气中氧气含量较高(21%),极易发生燃爆事故,给安全生产带来影响。同时过氧化二异丙苯生产装置的氧化工序排出大量贫氧空气(氧含量低于7%),增加了尾气的排放量,资源白白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充分利用过氧化二异丙苯生产方法中产生的贫氧空气,实现尾气的再利用,减少排放,同时保证安全稳定的生产过程。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异丙苯氧化尾气综合利用方法,具体为将过氧化二异丙苯生产过程中氧化步骤产生的贫氧空气尾气引入干燥步骤中,作为干燥介质干燥过氧化二异丙苯产品。
进一步,所述异丙苯氧化尾气综合利用方法具体包括:
第一步,冷却步骤,将过氧化二异丙苯生产过程中的氧化步骤产生的贫氧空气尾气通过热交换器进行冷却;
第二步,过滤步骤,将冷却后的贫氧空气通过滤布过滤处理;
第三步,引入步骤,将过滤处理过的贫氧空气采用鼓风机引入过氧化二异丙苯生产过程中的干燥步骤,作为过氧化二异丙苯产干燥介质,完成过氧化二异丙苯产品的干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过氧化二异丙苯的生产方法,其包括:
氧化步骤,产生作为尾气的贫氧空气;
尾气处理回收利用步骤,采用上述方法对氧化步骤产生的贫氧空气尾气进行处理回收利用,引入干燥步骤;
干燥步骤,采用处理过的贫氧空气作为干燥介质对获得的过氧化二异丙苯进行干燥。
有益效果
现有技术的氧化尾气直接排放,干燥工序使用空气作为干燥介质,整个装置尾气排放量大,同时干燥工序燃爆风险极大。
采用本发明的异丙苯氧化尾气综合利用方法,将异丙苯氧化步骤的贫氧空气尾气引入干燥工序,作为干燥介质,减少了过氧化二异丙苯整个装置的尾气排放量,同时,由于使用贫氧空气进行干燥,保证了干燥工序的安全稳定运行。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异丙苯氧化尾气综合利用方法,具体为将过氧化二异丙苯生产过程中氧化步骤产生的贫氧空气尾气引入干燥步骤中,作为干燥介质干燥过氧化二异丙苯。
进一步,所述异丙苯氧化尾气综合利用方法具体包括:
第一步,冷却步骤,将过氧化二异丙苯生产过程中的氧化步骤产生的贫氧空气尾气通过热交换器进行冷却;
第二步,过滤步骤,将冷却后的贫氧空气通过滤布过滤处理;
第三步,引入步骤,将过滤处理过的贫氧空气采用鼓风机引入过氧化二异丙苯生产过程中的干燥步骤,作为过氧化二异丙苯干燥介质,完成过氧化二异丙苯的干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过氧化二异丙苯的生产方法,其包括:
氧化步骤,产生作为尾气的贫氧空气;
尾气处理回收利用步骤,采用上述方法对氧化步骤产生的贫氧空气尾气进行处理回收利用,引入干燥步骤;
干燥步骤,采用处理过的贫氧空气作为干燥介质对获得的过氧化二异丙苯进行干燥。
所有上述的首要实施这一知识产权,并没有设定限制其它形式的实施这种新产品和/或新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利用这一重要信息,上述内容修改,以实现类似的执行情况。但是,所有修改或改造基于本发明新产品属于保留的权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524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高温防腐控制电缆
- 下一篇:碳复合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