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滑翔段弹道解析求解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744002.7 申请日: 2013-12-30
公开(公告)号: CN103838914A 公开(公告)日: 2014-06-04
发明(设计)人: 陈万春;周浩;胡锦川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分类号: G06F17/50 分类号: G06F17/50
代理公司: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代理人: 赵文颖
地址: 100191***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高超 声速 飞行器 滑翔 弹道 解析 求解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滑翔段弹道解析求解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定义当地地心坐标系;

当地地心坐标系Se1的坐标原点位于地心,xe1由地心指向飞行器;ye1在由xe1与V的平面内,且与V同一侧,ze1由右手定则确定;

地心赤道旋转坐标系Se的坐标原点也为地心,ze由地心北极,xe处在赤道平面内指向本初子午线,ye由右手定则确定;

(1)获取转换矩阵;

当地地心坐标系Se1与地心赤道旋转坐标系Se之间的转换矩阵为:

Le1e=Lz(ω1)Lx(i1)Lz(Ω1)=cosω1cosi1cosΩ1-sinω1sinΩ1cosω1cosi1sinΩ1+sinω1cosΩ1-cosω1sini1-sinω1cosi1cosΩ1-cosω1sinΩ1-sinω1cosi1sinΩ1+cosω1cosΩ1sinω1sini1sini1cosΩ1sini1sinΩ1cosi1---(1)]]>

其中:表示当地地心坐标系与地心赤道旋转坐标系之间的转换矩阵;Lz1)表示绕z轴旋转ω1对应的转换矩阵;Lx(i1)表示绕x轴旋转i1对应的转换矩阵;Lz1)表示绕z轴旋转Ω1对应的转换矩阵;ω1为近地点幅角,Ω1为升交点赤经,i1为轨道倾角,具体为:

i1=arccos(cosφsinψ)               (2)

Ω1=arccos(cosθcosψ+sinφsinψsinθcos2ψ+sin2φsin2ψ)sinθcosψ-sinφsinψcosθcos2ψ+sin2φsin2ψ02π-arccos(cosθcosψ+sinφsinψsinθcos2ψ+sin2φsin2ψ)sinθcosψ-sinφsinψcosθcos2ψ+sin2φsin2ψ<0---(3)]]>

ω1=arccos(cosφcosψcos2ψ+sin2φsin2ψ)judge>02π-arccos(cosφcosψcos2ψ+sin2φsin2ψ)judge0---(4)]]>

θ为在地心赤道旋转坐标系下的当地经度;φ为地心赤道旋转坐标系下的纬度;ψ为地心赤道旋转坐标系下的行向角;judge为判断近地点幅角正负号的特征量;

(2)坐标转换

设在当地地心坐标系中存在一点[θ11],并且该点的弹道偏角为ψ1,假设该点在地心赤道旋转坐标系中的坐标为[θ,φ],弹道偏角为ψ,则它们满足,

cosφcosθcosφsinθsinφ=(Le1e)Tcosφ1cosθ1cosφ1sinθ1sinφ1---(5)]]>

从而,获得在地心赤道旋转坐标系中的位置为,

φ=arcsin(l11cosφ1cosθ1+l21cosφ1sinθ1+l31sinφ1)θ=arcsin(l12cosφ1cosθ1+l22cosφ1sinθ1+l32sinφ1cosφ)kθ>0arcsin(l12cosφ1cosθ1+l22cosφ1sinθ1+l32sinφ1cosφ)+πkθ0---(6)]]>

其中:

l11=cosω1cosi1cosΩ1-sinω1sinΩ1

l21=-sinω1cosi1cosΩ1-cosω1sinΩ1

l31=sini1cosΩ1

l12=cosω1cosi1sinΩ1+sinω1cosΩ1

l22=-sinω1cosi1sinΩ1+cosω1cosΩ1

l32=sini1sinΩ1

kθ=l11cosφ1cosθ1+l21cosφ1sinθ1+l31sinφ1

单位速度矢量定义如下,

vxvyvz=(Le1e)T[-sinψ1sinθ1-cosψ1sinφ1cosθ1sinψ1cosθ1-cosψ1sinφ1sinθ1cosψ1cosφ1---(7)]]>

另外,在地心赤道旋转坐标系中,

-sinψsinθ-cosψsinφcosθsinψcosθ-cosψsinφsinθcosψcosφ=vxvyvz]]>

由式(7)得,

cosψ=vzcosφsinψ=vx+cosψsinφcosθ-sinθ0{0,π}vy+cosψsinφsinθcosθ0(0,π)(π,2π)---(8)]]>

从而可得,

ψ=arccos(vzcosφ)sinψ02π-arccos(vzcosφ)sinψ<0---(9)]]>

其中:vy为单位速度矢量y轴分量;vz为单位速度矢量z轴分量;

步骤2:获取在当地地心坐标系下的运动方程

无动力滑翔飞行器单位质量机械能表述为e=μ/r-V2/2,忽略地球自转,在当地地心坐标系中三自由度运动模型可表述为,

h·=Vsinγθ·1=Vcosγsinψ1(h+R0)cosφ1φ·1=Vcosγcosψ1h+R0e·=DVmγ·=1V[Lcosσm+(V2h+R0-g)cosγ]ψ·1=1V[Lsinσmcosγ+V2h+R0cosγsinψ1tanφ1]s·=Vcosγh+R0---(10)]]>

其中:R0=6378km,θ1和φ1为当地地心坐标系下的经度和纬度;V为飞行器与地球的相对速度;ψ1为当地地心坐标系下的弹道偏角;γ为地心赤道旋转坐标系下的弹道倾角;h为地心赤道旋转坐标系下的高度;s为滑翔段的飞行路程;和分别为高度、当地地心坐标系下的经度、当地地心坐标系下的纬度、负比能量、弹道倾角和当地地心坐标系下的弹道偏角及射程对时间的一阶导数;D和L分别为以过载形式表示的升力和阻力,即D=0.5ρV2SCD,L=0.5ρV2SCL,其中ρ为大气密度,S为气动参考面积,m为飞行器的质量;CL和CD分别为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g为当地重力加速度;σ为速度滚转角;

由于φ1≈0、γ≈0、ψ1≈π/2,并假设0.5ρV2SCN0=-m(V2/r-g)cosγ且CLcosσ=CN0+CN1,其中CN0为纵向平衡滑翔升力系数、CN1为升力系数坡度率调整量,式(10)可进一步化为:

h·=Vsine·=DVmθ·1=Vh+R0γ·=ρVSCN12mφ·1=V(π/2-ψ1)h+R0ψ·1=ρVSCY2m+Vh+R0φ1s·=Vcosγh+R0---(11)]]>

其中:CN1为升力系数坡度率调整量,CY为升力系数横向调整量,满足CY=CLsinσ;

取ψ2=π/2-ψ1,并对上式进行如下的变换,

dhsinγ=Vdt---(12)]]>

(h+R0)dθ1=Vdt              (13)

(h+R0)dφ1ψ2=Vdt---(14)]]>

2mdγρSCN1=Vdt---(15)]]>

dψ2-ρSCY2m-1h+R0φ1=Vdt---(16)]]>

mdeD=Vdt---(17)]]>

(h+R0)ds=Vdt              (18)

其中:dh、dθ1、dφ1、de、dγ、dψ1和ds分别为高度、当地地心坐标系下的经度、当地地心坐标系下的纬度、负比能量、弹道倾角和当地地心坐标系下的弹道偏角及射程的微分,dt为时间的微分;

步骤3:获取滑翔弹道的解析解

设起滑点坐标为(θ00),起滑高度为h0,起滑弹道倾角为γ0,终端高度为hf,纵向升力系数余量为CN1,横向升力系数为CY;利用式(1)可获得该点处当地地心坐标系与地心赤道旋转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并且该点在当地地心坐标系中满足θ10=0、φ10=0以及ψ10=π/2;则在当地地心坐标系下滑翔段弹道的解析解如下;

(1)滑翔弹道倾角解析解

由式(12)和式(15)可得,

dhsinγ=2mdγρSCN1---(19)]]>

对式(19)进行积分可得,

γf-cosγ0=SCN12mβh(ρf-ρ0)---(20)]]>

其中:ρf为预测终点大气密度;γf为预测终点弹道倾角;βh为指数大气模型常数;对式(20)进一步处理可得,

SCN12mβhρf-cosγf=SCN12mβhρ0-cosγ0---(21)]]>

从而得到常数,

K*=SCN1ρ02mβh-cosγ0---(22)]]>

上述的K*即为决定滑翔段纵向弹道弯曲程度的常数;

(2)飞行路程解析解

由式(15)和式(18)可得:

(h+R0)ds=2mdγρSCN1---(23)]]>

将式(21)和式(22)带入式(23)可得:

βh(h+R0)ds=1cosγ+K*---(24)]]>

设为地心平均距离;对式(24)进行积分可得:

βhRsf=11+K*1+K*1-K*ln|tanγf2+1+K*1-K*tanγf2-1+K*1-K*|-ln|tanγ02+1+K*1-K*tanγ02-1+K*1-K*|K*|<12(1+K*)1+K*K*-1atan(K*-1K*+1tanγf2)-atan(K*-1K*+1tanγ02)|K*|>12K*-1(cotγf2-cotγ02)|K*|=1---(25)]]>

其中:sf为预测终点航程;

(3)滑翔经度解析解

由式(13)和式(15)可得,

(h+R0)dθ1=2mdγρSCN1---(26)]]>

式(26)与式(23)比较可得,

1=ds             (27)

从而可得,

θ1f=sf             (28)

其中:θ1f为当地地心坐标系下的预测终点经度;

(4)滑翔纬度与弹道偏角解析解

由式(14)、式(15)和式(16)可得,

dφ1=2m(h+R0)ρSCN1ψ2dψ2=-CYCN1-2m(h+R0)ρSCN1φ1---(29)]]>

将式(21)和式(22)带入式(29),可得,

dφ1=ψ2Rβh(K*+cosγ)2=-CYCN1-φ1Rβh(K*+cosγ)---(30)]]>

取,

K1=1γf-γ0γ0γf1Rβh(K*+cosγ)=θ1fγf-γ0---(31)]]>

则,式(30)可化为,

dφ1=K1ψ2dψ2=-CYCN1-K1φ1---(32)]]>

由于φ10=0,ψ20=0,对上式进行拉式变换可得,

sφ1(s)=K1ψ2(s)sψ2(s)=-CYCN11s-K1φ1(s)---(33)]]>

由上式可得,

ψ2(s)=-CYCN1(s2+K12)φ1(s)=-CYCN1K1s(s2+K12)---(34)]]>

对式(34)进行拉式反变换可得,

ψ2f=-CYCN11K1sinθ1fφ1f=-CYCN11K1(1-cosθ1f)---(35)]]>

其中:φ1f为当地地心坐标系下的预测终点纬度;由上式还可得当地地心坐标系下的预测终点弹道偏角ψ1f为ψ1f=π/2-ψ2f;利用式(35)和式(1)给出的坐标转换关系,就可以获得在地心赤道旋转坐标系下预测终点经度θf预测终点纬度φf和预测终点弹道偏角ψf

(5)滑翔速度解析解

假定在滑翔过程中,保持定常纵向升阻比KN,KN=CLcosσ/CD,则滑翔阻力为,

D=LcosσKN---(36)]]>

由于Lcosσ=0.5ρV2S(CN0+CN1),忽略CN1后可得,

D=m[g-V2/(R0+h)]cosγKN+0.5ρV2SCN1KN---(37)]]>

其中:D为阻力;m为飞行器质量;V为飞行器相对地球的速度;CN1为升力系数坡度率调整量;g为当地重力加速度,写成如下形式,

g=μ(R0+h)2]]>

其中:μ为由地球引力常数;

式(37)中,阻力可分为两个部分,即保持平衡滑翔的升力产生的阻力以及用于纵向转弯的升力产生的阻力,忽略第二部分的影响,第一部分阻力满足,

dedθ1=-μR0+h+2eKN---(38)]]>

由于h相对R0为小量,采用它的算术平均值代替,则上式积分可得,

ln(2e-μ/R2e0-μ/R)=2θ1fKN---(39)]]>

其中:e0为初始负比能量。从而可得,

2ef=μ/R+(2e0-μ/R)exp(2θ1fK)---(40)]]>

其中:ef为预测终点负比能量;对于另一部分用于转弯的升力,其消耗的机械能为,

Δe=s0sVγ·KNrds=ttfV2γ·KNdt---(41)]]>

其中:为弹道倾角的导数;

V2=(V02+Vf2+V0Vf)/3,]]>则可得,

Δe=V2KN(γf-γ0)---(42)]]>

其中:Δe为负比能量修正量,综上可得,终端速度预测为:

Vf=μ/R-(2e0-μ/R)exp(2θ1f/KN)-2V2KN(γf-γ0)---(43)]]>

其中:Vf为预测终点速度;为距离地心的平均距离;KN为升阻比;

在式(43)的计算中利用了平均速度,需要通过迭代来不断修正同时,利用迭代修正对KN的估计;

(6)滑翔攻角和倾侧角解析解

式(21)、式(28)、式(35)、式(43)分别给出了预测终点弹道倾角γf、经度θf、纬度φf、弹道偏角ψf、速度Vf与高度hf之间的关系;利用平衡滑翔关系可知,

CN0=-2m(1/(R0+h)-g/V2)cosγρS---(44)]]>

从而可得攻角和倾侧角分别满足,

CL(α,Ma)=[(CN0+CN1)2+CY2]1/2σ=arcsinCY[(CN0+CN1)2+CY2]1/2---(45)]]>

其中:α为攻角;σ为速度滚转角;Ma为马赫数;

(7)最优初始下滑角度解析解

具体推导如下;

由拟平衡滑翔条件知,

12ρV2SCN0+mV2R0+hcosγ-mμ(R0+h)2cosγ=0---(46)]]>

其中:CN0为拟平衡滑翔对应的纵向升力系数;假设当γ=γ*时,飞行器能够保持平衡滑翔状态,对上式求全微分可得,

(12V2SCN0ρh)dhdt+(ρVSCN0)dVdt+(2mVR0+hcosγ)dVdt+(-mV2(R0+h)2cosγ)dhdt+(-mV2R0+hsinγ)dt+(2mμ(R0+h)3cosγ)dhdt+(mμ(R0+h)2sinγ)dt=0---(47)]]>

将式(11)带入上式可得,

γ*=DmLcosσV2βh2mg-Lcosσm-V42μ---(48)]]>

其中:γ*为拟平衡滑翔最优下滑弹道倾角;Lcosσ为升力纵向分量;由于(Lcosσ/m)V2βh(2g)>>(Lcosσm)[1+mV4/(2μLcosσ)],从而上式可进一步简化为:

γ*=g(V2/2)βrcosσ(1KN)---(49)]]>

其中:KN为纵向升阻比;式(20)、式(25)、式(28)、式(35)、式(43)、式(45)和式(49)共同构成了滑翔段弹道的解析解。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4400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