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量子点磷光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34418.0 | 申请日: | 2013-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56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卫潇;戴江栋;高林;周志平;闫永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9/28 | 分类号: | C08J9/28;C08G77/06;C08K9/06;C08K3/30;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量子 磷光 印迹 聚合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量子点磷光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属环境功能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水体环境中,3-氯酚、2,4-二氯苯酚、2,4,5-三氯苯酚和2,4,6-三氯苯酚等酚类物质已经被列为优先污染物。酚类污染物分析检测主要使用色谱法,如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法。色谱法具有高的回收率、好的重现性和较低的检出限,但需要繁琐的样品前处理过程。常用的样品前处理的方法有溶剂萃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波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和固相萃取技术等。这些方法虽然各有独特优点,但也各有其局限性。如溶剂萃取技术大量使用有机溶剂,易产生二次污染;超临界萃取虽然具有容易实现溶剂与目标物分离、无污染的优点,但是操作复杂、成本费用高;膜分离技术存在膜的堵塞问题;固相萃取技术常用的吸附剂选择性较差。因此,针对环境中成分复杂、性质相似和含量偏低的酚类污染物残留,建立和完善快速、灵敏和选择性的分析检测方法是做好酚类污染物残留监控的当务之急。
随着分析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药物分析、环境分析、食品分析和产品检测需求的日益增长,传感器作为重要的检测器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机与生物敏感材料具有良好的分子识别功能,其中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可以针对目标物“量体裁衣”定制,实现对目标分子的专一识别,可与天然的生物识别系统(酶与底物)相媲美,具有制备简单、稳定性好、寿命长、易保存、造价低廉等特点,在固相萃取、手性分离、模拟生物抗体、催化及以及合成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解决环境、生物等复杂体系内特定目标分子高选择性识别的简捷、可靠手段。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制备对某一特定分子具有专一识别能力聚合物的过程,制备的聚合物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MIPs)。MIPs的制备过程一般先将模板分子与选定的功能单体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复合物,再在交联剂作用下形成聚合物,最后用一定手段去除模板分子后,获得的MIPs中就留下了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的结合位点。近年来,MIPs的构效预定性、特异识别性和广泛实用性吸引了愈来愈多的科学工作者的兴趣和青睐。
量子点作为光学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量子尺寸效应这些年来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等研究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在这些研究中,量子点荧光探针及其在生物体内的成像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量子点和传统的有机荧光素相比,具有较好的耐光性,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和荧光光谱窄而对称等一系列特点,并且还具有磷光和荧光特性,可望发展成为一类新型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发光生物标记材料。室温磷光(RTP)作为一种非常有用的检测方式应用于光学传感,它拥有了许多超过荧光的优点。磷光的激发三重态拥有了几个优点,如发射寿命较长,使得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之间的差距扩大,拥有短暂的自体荧光和干扰最小的散射光。磷光寿命较长,拥有合适的延迟时间,使得磷光发射和散射光可以很容易地区分。磷光的选择性好,因为它和荧光相比是一种不常见的现象。然而,当分析物及共存物质的响应具有相似的发光,传统的RTP及磷光传感系统的选择性有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44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