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焦化蜡油脱氮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734219.X | 申请日: | 2013-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20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王雷;孙敬军;程燕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G53/08 | 分类号: | C10G53/08;B01J20/26;B01J20/30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李宇彤 |
地址: | 11300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化 蜡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清洁燃料生产研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焦化蜡油脱氮的方法,尤其涉及通过改性大孔强酸树脂吸附脱氮的方法。
背景技术
焦化蜡油一般作为催化裂化装置的掺炼原料,生产轻质燃料(刘晓欣.催化裂化一延迟焦化组合工艺.石油炼制与化工,1998,29(11):28~33.)。但是焦化蜡油中含有大量的氮化物,尤其是其中的碱性氮化物的含量特别高,而催化裂化所使用的催化剂为酸性催化剂,焦化蜡油中大量的碱性氮与催化裂化催化剂相接触会毒害其酸性活化中心,从而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影响烃类的催化裂化反应,使轻质油的转化率与收率降低,焦炭和干气的收率增加,使焦化蜡油的掺入量受到严重的制约(张建光,倪宝珠.焦化蜡油催化裂化性能的研究厂[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4,34(1):8~9)。为了减少催化裂化装置催化剂失活,延长催化剂寿命,提高焦化蜡油的掺入量,提高轻质油品的转化率与收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焦化蜡油中的氮含量尤其是碱性氮化物的含量至关重要。
碱性氮化物是指在冰醋酸和苯的样品溶液中,能被高氯酸—冰醋酸滴定的含氮化合物。碱性氮化物的碱性在于其氮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能与质子结合,形成带正电离子,因而符合路易斯碱的定义。目前已经分离和鉴定的碱性氮化物主要有吡啶、喹啉及其同系物。
吡啶 喹啉
烷基喹啉 烷基苯并喹啉
碱性氮化物结构
目前脱氮的方法主要分为加氢脱氮与非加氢脱氮。非加氢脱氮操作简单,装置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受到广泛关注。非加氢脱氮包括酸碱中和法、溶剂萃取法、络合法、吸附法、微波法、微生物法等(纪绪强,赵杉林,郭文玲,张起凯,李 萍.柴油非加氢脱氮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科技,2006,14(4):57~61.)。
吸附脱氮是根据吸附原理将流体相和多孔的固体颗粒相接触,固体颗粒具有
较多的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能选择性地吸附或将吸附质组分留于此颗粒的微孔内,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方法。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有极性比较大的固体吸附剂,如分子筛、酸性白土、活性白土、漂白土、氧化铝、硅胶等。(庄淑梅,郭立艳,梁景程等.石油产品非加氢脱氮技术进展[J].炼油与化工,2006,17(2):13-16.)
根据吸附剂与油品接触方式的不同,吸附脱氮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混合接触工艺(静态吸附),即在反应器中油品与吸附剂于一定温度下混合接触,吸附脱除不理想组分,然后剂油分离;另一种是渗滤吸附工艺(动态吸附),油品在一定的吸附工艺条件下通过填有吸附剂的固定床层。
吸附脱氮优点是剂油分离容易,不足之处是吸附脱除能力较小,当油品中氮含量较高时,需要使用大量吸附剂,若要降低吸附剂成本,则需开发吸附量大的吸附剂或者吸附剂有较好的再生性能。
目前在国内外很少用吸附剂脱除焦化蜡油中的碱性氮化物。
本发明采用的脱氮剂是改性D001-CC树脂,同时采用甲苯作为溶剂对焦化蜡油进行稀释,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焦化蜡油中的碱性氮。本实验条件温和,脱氮率高,焦化蜡油收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D001-CC改性树脂有效脱除焦化蜡
油中碱性氮化物的方法,包括D001-CC改性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其吸附脱氮的应用。
本发明的改性D001-CC树脂包括以下组份:D001-CC活化树脂、1mol/L~2mol/L的CuCl2溶液。
其中D001-CC活化树脂的特性为苯乙烯型阳离子树脂。
D001-CC改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1)D001-CC树脂活化
取一定量的树脂用去离子水洗。依次以30ml~100ml的4%~6%的NaOH溶液,50ml~150ml去离子水,50~150ml的4%~6%HCl处理树脂,以大约200~250ml去离子水洗至中性,以丙酮浸泡1h~2h后低温干燥。
2)活化后的D001-CC树脂负载Cu2+改性
首先配置1mol/L~2mol/L的CuCl2溶液。称取11g~15g的D001-CC树脂,量取10ml~15ml的CuCl2溶液,二者与小烧杯中混合均匀。室温下静置24h~48h后低温干燥。
本发明通过如下方法进行脱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未经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342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