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蒸发结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13707.2 | 申请日: | 2013-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7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于秋硕;马晓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9/02 | 分类号: | B01D9/02;B01D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1 | 代理人: | 申忠才 |
地址: | 71006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蒸发 结晶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用于结晶实验的化学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蒸发结晶器。
背景技术
培养良好的单晶体进行单晶衍射测试是进行物质结构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实际中的许多晶体材料很难长成为满足单晶测试需求的晶体(如粒度太小)。如何培养出合乎测试要求的高品质晶体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与之相应地各式各样的单晶培养方式及装置被广泛提出。
在晶体培养过程中,保证培养晶体生成良好的主要调控要点有:1.溶液过饱和度维持在较低水平以减少二次成核。2.结晶体系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防止机械振动和流体流动等造成的晶体破坏。3.结晶体系温度较高以降低液体粘度,强化传质过程。在众多的结晶方式中,蒸发结晶以其特有的结晶过程受到越来越多实验室研究人员的青睐。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蒸发结晶装置的不足之处在于:1.结构单一。2.结晶过程中的液面不断下降造成了器壁上的晶垢出现。3.液面的不断蒸发使得液体表面过饱和度明显高于溶液主体加之蒸发潜热损失引起的液体表面温度下降,最终造成过饱度数值分布不均,液面有大量晶核出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中的蒸发结晶装置结构单一、侧壁易挂晶垢、液体表面成核及过饱和度分布不均的缺点,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蒸发结晶器。
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储液槽通过保温连接管与结晶槽相联通,储液槽顶部设置有储液槽顶盖,结晶槽顶部设置有结晶槽顶盖,储液槽的外壁内装有循环液体,储液槽一侧底部设置有储液槽循环液进液管、另一侧顶部设置有储液槽循环液出液管,储液槽内设置有左分隔板和右分隔板,左分隔板下部加工有下平衡孔,右分隔板上部加工有上平衡孔,储液槽顶盖上设置外装有冷凝套管的大气连接管和回流弯管,回流弯管上端设置有冷凝连接管,冷凝连接管右端设置保温管,保温管的另一端设置在结晶槽内,回汽管弯头与外设有预热器、端部设置在结晶槽内的回汽管相联通,结晶槽的外壁内装有循环液体,结晶槽一侧底部设置有结晶槽循环液进液管、另一侧顶部设置有结晶槽循环液出液管,结晶槽内设置有导流筒。所述的回汽管弯头设置在回流弯管的竖直段侧壁,回汽管弯头的中心线与水平面正向夹角为20°~30°。所述的冷凝连接管设置在回流弯管的竖直段顶端,冷凝连接管的中心线与水平面正向夹角为30°~50°。
本发明的蒸发结晶器采用储液槽和结晶槽互相连通的结构,并通过平衡孔和保温连接管使储液槽和结晶槽之间的液面缓慢流动保持液面高度持平,结晶槽内的导流筒促进连接管送入的低浓度液体由接近液面位置处流出,可更新液面并使液面保持较低浓度,避免液面成核,同时还可对结晶槽内的溶液产生微循环搅拌作用,冷凝汽体经过预热器后转变为不饱和蒸汽由回汽管送回结晶槽内,可以有效地蒸发结晶槽壁面的冷凝液滴,防止结晶槽侧壁结晶垢,同时,通过调节通入储液槽和结晶槽外壁内部的循环液体温度实现对蒸发结晶速率的控制,装置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下述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图1中,本实施例的蒸发结晶器由大气连接管1、回汽管弯头2、冷凝连接管3、回汽管4、保温管5、预热器6、结晶槽顶盖7、结晶槽循环液出液管8、导流筒9、结晶槽10、结晶槽循环液进液管11、保温连接管12、储液槽循环液进液管13、储液槽顶盖14、右分隔板15、左分隔板16、回流弯管17、储液槽18、储液槽循环液出液管19、冷凝套管20联接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大学,未经西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137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