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油发动机用油轨喷油器的噪声测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711994.3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2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娄建民;卢洪泉;臧运刚;程雷;丁喜英;王冬艳;李大东;关佳伟;李术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H17/00 | 分类号: | G01H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66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油 发动机 用油轨 喷油器 噪声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噪声测量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汽油发动机用油轨喷油器的噪声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户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致使车企在车辆研发制造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加快对汽车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等特性(NVH特性)的研究。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最大噪声源,如果在发动机设计之初对其NVH特性进行优化分析,那么优化后的产品在市场上定有较大的竞争力。 然而,在发动机零部件的NVH特性测试领域,我国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对发动机零部件的单体噪声测试手段还比较单一。目前,大部分厂家对油轨喷油器的噪声测试都是在整机的状态下完成,这就使得发动机的机械噪声和燃烧噪声对测试结果产生严重影响。因而,上述测试结果具有较大误差,不能真实反映油轨喷油器的噪声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工作稳定可靠、测量误差小、使用方便快捷、实用性强、成本低的汽油发动机用油轨喷油器的噪声测量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油轨喷油器、声级计、燃油供给模块和工况控制模块,所述的工况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键盘、显示单元、电源和油轨喷油器插片,所述的单片机分别与键盘、显示单元、电源和油轨喷油器插片连接,油轨喷油器插片安装在油轨喷油器上,所述的燃油供给模块包括油箱、燃油泵和减压阀,所述的油轨喷油器的进油口经减压阀、油管与燃油泵的出油口连通,燃油泵的进油口通过油管与油箱连通,所述的燃油泵还与电源连接,所述的声级计设置在油轨喷油器的上方。 本发明的优点是: 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低,利用由油箱、燃油泵和减压阀组成的燃油供给模块完全模拟发动机台架试验状态,保证了其与发动机整机状态的一致性,降低了测量误差,同时由单片机和键盘来控制试验工况,提高了油轨喷油器喷油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了测量误差,工作稳定可靠,使用方便快捷、实用性强,安装调试简单。 附图说明 【0004】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工况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由图1-图2可知,本发明包括油轨喷油器5、声级计4、燃油供给模块和工况控制模块,所述的工况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6、键盘7、显示单元8、电源9和油轨喷油器插片10,所述的单片机6分别与键盘7、显示单元8、电源9和油轨喷油器插片10连接,油轨喷油器插片10安装在油轨喷油器5上,所述的燃油供给模块包括油箱1、燃油泵2和减压阀3,所述的油轨喷油器5的进油口经减压阀3、油管11与燃油泵2的出油口连通,燃油泵2的进油口通过油管11与油箱1连通,所述的燃油泵2还与电源9连接,所述的声级计4设置在油轨喷油器5的上方。 所述的单片机6采用的芯片为AT89S52,所述的显示单元8采用的芯片为ZX12864R。 所述的电源9为蓄电池。 本发明发明的汽油发动机用油轨喷油器的噪声测量装置主要由油轨喷油器5、声级计4、燃油供给模块和工况控制模块组成,其中工况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6、键盘7、显示单元8、电源9和油轨喷油器插片10,燃油供给模块包括油箱1、燃油泵2和减压阀3。油轨喷油器5的进油口经减压阀3、油管11与燃油泵2的出油口连通,燃油泵2的进油口通过油管11与油箱1连通,燃油泵2由电源9供电,由此来完全模拟发动机台架试验状态,保证了其与发动机整机状态的一致性;采用AT89S52芯片的单片机6分别与键盘7、显示单元8、电源9和油轨喷油器插片10连接,油轨喷油器插片10安装在油轨喷油器5上,声级计4设置在油轨喷油器5的上方,所有试验工况预先存储在单片机6内,键盘7上的每一个按键对应一个工况,试验时只需按下键盘7上的某一按键,即可实现相应工况下油轨喷油器5噪声水平的测试,该试验工况的参数由显示单元8显示,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低,工作稳定可靠,测量误差小,使用方便,安装调试简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119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