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监测催化还原硝基苯反应的在线分析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91232.1 | 申请日: | 2013-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13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洋;谢园园;花磊;侯可勇;陈平;赵无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7/62 | 分类号: | G01N27/6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刘阳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监测 催化 还原 硝基苯 反应 在线 分析 系统 方法 | ||
1.一种连续监测催化还原硝基苯反应的在线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反应器装置(1)、温度控制装置(3)、反应流出气传输部分(4)、供气装置(11)和反应流出气检测装置(2);
其中,所述供气装置(11)包括载气钢瓶(18)、其出口管路上的质量流量控制器(21)、两通阀(19)与除氧除水管(20);
所述微反应器装置(1)包括微反应管(9),为中空变径的密闭腔体;腔体内填充有石英棉(5)和催化剂(7),腔体侧壁上设有与外界电源相连的加热炉(6),加热炉(6)内部设有加热棒(8);腔体的一端设有样品稀释气进样口,稀释气进样口与不锈钢管的一端相连,远离稀释气进样口的另一端为反应流出气出口,靠近反应流出气出口的一处内径小于其他部位,用于阻挡石英棉(5)和催化剂(7)被带出微反应管(9);样品稀释气为还原气与气态样品的混合气,体积混合比在1:1与106:1之间;
所述温度控制装置(3)包括温度控制仪及热电偶感温元件;热电偶感温元件的一端与微反应管(9)中部的外壁紧密相贴;
所述反应流出气传输部分(4)为金属毛细管,金属毛细管的外径小于微反应管(9)的内径;毛细管的一端直接插入微反应管(9)内部,紧靠石英棉(5),另一端与反应流出气检测装置(2)的样品进样口相连,金属毛细管外部缠绕加热带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线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应流出气检测装置(2)为直接气体进样的分析装置,主要为气体进样的在线质谱仪,反应流出气的全部进入分析装置进行分析,无尾气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反应管(9)为石英玻璃,石英棉(5)填充在微反应管(9)的两端,催化剂(7)则填充于石英棉(5)之间,以避免气流将催化剂吹出微反应管(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线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原气为高纯氢气,通过不锈钢管传输,并经过除氧除水管(20)的清洁,除氧除水管(20)通过不锈钢管与两通阀(19)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线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剂(7)为固体催化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线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
高纯氢气流过硝基苯液体载带其挥发气进入微反应器装置(1),高纯氢的流量与金属毛细管的进气流量保持一致,通过皂泡流量计调节。
7.一种连续监测催化还原硝基苯反应的在线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装置进行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A.填装催化剂(7):称取催化剂样品,装入事先填入石英棉(5)的微反应管(9)内,最后填入石英棉(5)封堵;
B.设定程序升温条件:根据催化剂(7)种类和质量设定合适的程序升温条件对催化剂进行高温还原;
C.还原反应过程:在控制温度和不断通入高纯H2的条件下,对催化剂(7)进行还原反应,将催化剂(7)中的基团还原去除;
D.催化还原为苯胺的反应过程:于微反应管(9)进气口一端接入硝基苯液样,在控制温度和不断通入高纯H2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合成苯胺的反应,探索催化剂(7)在不同温度下的催化活性和副产物的产量变化;
E.采样分析:利用反应流出气检测装置(2)对通过反应流出气传输部分(4)流出的全部气体连续在线采样,并将采集的数据实时绘成曲线,得到流出气中苯胺及其他副产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反应流出气传输部分(4)中金属毛细管的一端插入到石英棉(5)旁边,即可实时在线对反应产物采集绘图,保证了零死体积和零延迟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用催化剂(7)在mg量级,使用精密分析天平称量得到。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微反应器装置(5)最高可加热至500℃,适于高温常压的催化合成苯胺反应,并根据催化剂(7)的种类调节最高稳定温度。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反应流出气检测装置(2)采用在线质谱仪,使用单光子电离(SPI)或单光子电离与化学电离的复合电离方式(SPI-CI)对反应流出气进行软电离,便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9123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