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将废弃热水中的余热能量加以再利用的回收换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86356.0 | 申请日: | 2013-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32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世学;邵光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韩素琴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弃 热水 中的 余热 能量 加以 再利用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废弃热水回收并对其余热进行再利用的技术,更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废弃热水中的余热能量加以再利用的回收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33%,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但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仅为余热总资源的60%。现在广泛采用的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主要有:发动机余热回收、工业余热回收、热泵余热回收、低温余热回收、蒸汽供热系统余热回收以及空调余热回收等等。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热水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节能意识,很多厂家相继推出了各种节能热水器,但这些热水器的节能改进仅局限于热水器本身,不仅提高了热水器的生产成本,限制了节能型热水器的推广使用,而且无益于能源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并为此提供一种将废弃热水中的余热能量加以再利用的回收换热装置,该回收换热装置可以配合热水器使用,从而获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将废弃热水中的余热能量加以再利用的回收换热装置,包括矩形箱体,所述矩形箱体的箱壁上分别设置有废弃热水进口和废弃热水出口;所述的矩形箱体内设置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两端分别设置为穿过所述矩形箱体箱壁的低温给水进口和低温给水出口;所述的矩形箱体内还设置有由转轴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转轴两端的叶轮构成的双叶轮泵。
所述双叶轮泵一端的叶轮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低温给水中,其另一端的叶轮设置在所述矩形箱体的废弃热水中。
沿所述换热器的换热管路设置有整体套装的套管,所述套管的两端开口分别与所述矩形箱体上的废弃热水进口和废弃热水出口重合为一。
所述双叶轮泵一端的叶轮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低温给水中,其另一端的叶轮设置在所述套管的废弃热水中。
在接近所述废弃热水出口的部位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出口与所述矩形箱体上的废弃热水出口重合为一。
所述双叶轮泵一端的叶轮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低温给水中,其另一端的叶轮设置在流入所述排水管的废弃热水中。
所述的矩形箱体内设置有将其分成两个小空间的挡板,所述挡板一侧空间的箱壁上设置有废弃热水进口和废弃热水出口,所述挡板另一侧空间的箱壁上设置有低温给水进口和低温给水出口。
所述双叶轮泵一端的叶轮设置在所述挡板一侧的低温给水中,其另一端的叶轮设置在所述挡板另一侧的废弃热水中。
所述双叶轮泵一端的叶轮设置在所述低温给水进口处的低温给水中,其另一端的叶轮设置在所述废弃热水出口的废弃热水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方便安装。
(2)利用废弃热水的余热来加热供水系统的低温给水,节能性好。
(3)体积小巧,节省空间,可方便的安装在地面或镶于地板下方;内部设置双叶轮泵,不消耗外界能源,更加节能。
(4)与热水器配合使用时无须变动热水器的其它设施,可直接安装在低温给水与热水器储水箱之间。
(5)配合热水器使用,可适当减小加热器的容量和高温储水箱的容积,不仅能够降低热水器的生产成本,利于节能型热水器的推广使用,而且益于能源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6)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安装在家庭浴室,可延长热水器一次加热后热水的使用时间,使原本仅够两人使用的热水量满足三至四人使用;安装在公共浴室,则可减少加热系统的能量消耗,节省大量能源,降低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中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中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中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双叶轮泵的叶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63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