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筛选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细胞共培养模型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84073.2 | 申请日: | 2013-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94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肖红斌;刘艳秋;程孟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5/0775 | 分类号: | C12N5/0775;C12N5/071;C12Q1/0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筛选 骨质 疏松 药物 细胞 培养 模型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细胞体外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破骨前体细胞/卵泡颗粒细胞共培养模型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筛选的模型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全球有2亿骨质疏松患者,并且女性多于男性。中国老年人居于世界首位,现有骨质疏松患者9000万,占总人口的7.1%。预计到2050年,全球骨质疏松患者将增加到2.21亿,那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绝大部分在中国。日趋严峻的骨质疏松发病情况提示,临床现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开发新的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任务迫在眉睫。
近年来研究资料表明,骨重建失衡是骨质疏松的关键致病因素。当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超过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致使骨量减少、骨多孔、脆性增加,导致骨质疏松。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通过相互耦联促进彼此功能。破骨细胞表面表达RANK,与成骨细胞表达的RANKL结合,促进破骨细胞分化,激活骨吸收功能。除了细胞间受体和配体的直接相互作用外,一些分泌型的调控因子也间接调控彼此活性。如破骨细胞的两个分泌蛋白BMP6和Wnt10b增加,促进了成骨细胞成熟。在去势大鼠模型上证明雌激素缺乏,导致成骨和破骨细胞表达的雌激素受体α、β比例发生改变。成骨和破骨细胞的相互作用并非成熟阶段开始,对于它们来源的前体骨髓细胞,这种相互调控机理既已发生。破骨细胞自身能够表达磷酸鞘胺醇(S1P)和BMP6,刺激成骨细胞前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 Wnt/BMP信号途径,促使MSC募集,定向成骨细胞分化,促进骨形成。考虑到维持骨重建的稳定并非由成骨或破骨细胞各自独立完成,而是由骨组织调节成骨和破骨细胞功效的前体细胞共同参与,卵巢组织的卵泡颗粒细胞释放雌激素的间接调控作用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有骨吸收抑制剂,包括双磷酸盐、雌激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骨形成制剂,包括甲状腺旁激素。但是,由于成骨和破骨细胞的耦联作用,单独抑制骨吸收或骨形成均会引起副作用。长期服用双磷酸盐会进一步导致骨丧失。长期服用甲状腺旁激素会增加骨癌的危险性。因此开发既能抑制骨吸收又能增强骨形成的多靶点药物备受关注,但是一直没有取得突破。
已有文献报道中抗骨质疏松药物体外评价模型主要以单细胞为主,如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模型、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模型等。以及以酶学研究为基础的模型,如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等。上述体外模型并不能较为全面的模拟体内骨重建耦联情况,作为药物筛选的评价手段有所缺陷。而调节骨重建药物的体内动物模型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如灌服糖皮质激素、灌胃维甲酸诱导法或双侧卵巢切除法诱导骨质疏松模型等,动物模型虽然能够更为贴切的模拟骨重建异常的情况,但是周期长、花费大,不适合药物的前期发现阶段的快速评估研究,本领域急需建立新的筛选方式。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快速筛选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细胞模型。
技术方案
一种抗骨质疏松药物筛选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破骨前体细胞/卵泡颗粒细胞共培养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破骨前体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卵泡颗粒细胞非接触式共培养,按如下步骤制得:
A、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300μL培养容器中,培养容器中部横向设有直径为0.4-3微米的带孔半透膜,分为上下两层培养室,下室中加入80-120μL的含体积浓度10~2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细胞密度为0.1~1×105个/ml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待其贴壁后换为含10~1000nM地塞米松、1~10mMβ-甘油磷酸钠﹑5~50μM磷酸维生素c及含体积浓度2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进行培养;再培养7~8d后,弃上清,加入破骨前体细胞RAW264.7培养液,培养液加入量80-120μL,细胞密度为0.1~1×105个/ml,待其贴壁后换为含10~1000nM地塞米松、1~10mMβ-甘油磷酸钠﹑5~50μM磷酸维生素c、20~100ng/ml RANKL及含体积浓度10~2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进行培养;继续培养2~4d后,再将细胞密度为0.1~1×105个/ml的50-120μL的卵泡颗粒细胞培养液加入上层培养室,将培养容器中所有的培养液换为无血清的α-MEM培养液,置35~37℃,于通入有体积分数为5%的CO2空气的培养箱内培养1~2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40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