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垂直流自动增氧环形人工湿地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681973.1 | 申请日: | 2013-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3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孙亚兵;何东;侯吉妃;辛路;张梦怡;李舜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夏平;吕鹏涛 |
地址: | 21004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垂直 自动 环形 人工 湿地 系统 | ||
1.一种垂直流自动增氧环形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分流凹槽(1)、下行流环形池(2)、上行流环形池(3)、集水池(4)、回流泵(5)、自动充氧回流装置(7)和浅调节池(8);所述分流凹槽(1)设置在所述下行流环形池(2)的外壁上,所述上行流环形池(3)位于下行流环形池(2)的内侧,下行流环形池(2)和上行流环形池(3)内均设有填充物且二者之间通过池底部相连通;所述集水池(4)设于上行流环形池(3)的内侧,集水池(4)用以从上行流环形池(3)的上部溢出或导出水并收集于集水池(4)内;所述回流泵(5)的入水口与集水池(4)相连,其出水口通过回流管路(6)与设置在所述浅调节池(8)上方、内部或池壁上的自动充氧回流装置(7)相连;所述浅调节池(8)设有污水入口和污水出口,该污水出口通过管道或水槽与所述分流凹槽(1)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流自动增氧环形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凹槽(1)设置在下行流环形池(2)外壁的顶端,使分流凹槽(1)内的污水通过下行流环形池(2)的外壁均匀流入下行流环形池(2)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流自动增氧环形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流环形池(2)为矩形池、两端为弧形的类矩形池、椭圆形池或环形池;所述上行流环形池(3)与下行流环形池(2)之间设有上沿高出两池内填充物的隔墙,该隔墙的下部设有使两池相连通的通道、缺口或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垂直流自动增氧环形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流环形池(2)和上行流环形池(3)均采用圆形环流池,二者之间设有隔墙并通过隔墙底部的间隙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流自动增氧环形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流环形池的填充物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砾石层、陶粒层和煤渣层,其顶层设置半粘土层作为植物基质层;所述上行流环形池的填充物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鹅卵石层和细砂层,其顶层设置半粘土层作为植物基质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垂直流自动增氧环形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下行流环形池的植物基质层比上行流环形池的植物基质层高20~30cm;两个植物基质层上分别种植耐污的挺水植物,所述挺水植物选自黄菖蒲、芦苇、大香菇草、红莲子草、香蒲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流自动增氧环形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4)与上行流环形池(3)之间设有隔墙,该隔墙高于上行流环形池(3)内的填充物,该隔墙的上沿低于所述下行流环形池(2)与上行流环形池(3)之间的隔墙或者在该隔墙的上部设有水流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流自动增氧环形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泵(5)的出水口与所述浅调节池(8)相通;所述自动充氧回流装置(7)包括回流水喷嘴、进气管和文丘里管,所述文丘里管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直管、吸气室、喉管、扩散管和尾管,所述回流水喷嘴连接在回流管路(6)的出水口处并设置在所述文丘里管的直管内,所述进气管也位于直管内且进气管的出气口与回流水喷嘴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流自动增氧环形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充氧回流装置(7)设置在浅调节池(8)上方或内部,使经过回流泵(5)和回流管路(6)的回流水重新导入在浅调节池(8)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197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保护衣物用清洗剂
- 下一篇:含有益生菌发酵果蔬的乳酸菌饮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