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散热的LED灯泡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71434.X | 申请日: | 2013-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2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林英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英强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7/00;F21V29/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冯剑明 |
地址: | 529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散热 led 灯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LED灯泡,尤其涉及一种高亮度的LED灯泡。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LED灯泡一般包括灯体、安装在灯体顶部的透明灯罩、位于灯体内的电源,透明灯罩内设置有LED光源,LED光源与灯体内的电源电连接,当LED光源通电发光时,其发出的光线可透过透明灯罩照射出去,达到照明或装饰的目的。但现有技术中的LED灯泡为了使光线柔和、不刺眼,通常是将灯罩设置为不透明的结构,以避免人眼直LED灯珠造成的不适,由此降低了LED灯的亮度,用户使用时为了达到所需的亮度就得选用功率更大的LED灯泡,造成电能的浪费。同时,由于LED光源与电源发出的大量热量如不能及时被带走,将会导致LED光源或电源烧坏,缩短LED灯泡的使用寿命,现有技术中LED灯泡虽然设置有散热器,但散热效果不理想,无法使LED光源与电源在较低的工作温度下进行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亮度高、光线柔和、均匀、散热效果好的LED灯泡。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效散热的LED灯泡,包括光源、透明灯罩、灯体以及电源,所述光源固设于灯体上部并与设置于灯体内部的电源电连接,所述透明灯罩盖合在灯体的上部边缘,所述光源为柱状的发光柱,其径向表面上分布有多个贴片式LED灯珠,所述灯泡还包括反光盖,反光盖包括筒体和底板,所述筒体套装于发光柱上并在LED灯珠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透光孔,所述筒体的顶端凸出透明灯罩外部并在顶端位置设置有通风孔,所述筒体底端的边缘位置在径向方向上往外延伸出盖合灯体的喇叭状底板,底板上设置有凸部,凸部与透光孔相对应设置,所述LED灯泡内部还设置有贯通LED灯泡内外的散热通道。
进一步,所述发光柱包括导热柱、通过散热硅脂粘固于导热柱上的铝基板和固设于铝基板上并与铝基板电连接的LED灯珠,导热柱固设于散热部的中心位置上。
进一步,所述导热柱上设置有贯通导热柱中心位置的第一通孔,所述散热部内设置有贯通第一通孔与散热部外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通风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构成所述贯通LED灯泡内外的散热通道。
进一步,所述发光柱的径向截面呈方形。
进一步,所述反光盖表面涂覆有反光膜。
进一步,所述透明灯罩与灯体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卡合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使用反光盖,将发光柱除透光孔外尽可能地进行围闭,防止光线被反射回发光柱。反光盖的喇叭状底板能使光线反射出LED灯泡外,避免光线在透明灯罩内被反射回透光孔造成光线的相互抵消,底板上的凸部对应透光孔设置,能起到凸镜的作用,将透光孔发出的光能通过凸部发散反射出去,使光线柔和、均匀。LED灯珠布置在发光柱的径向表面能避免人的眼睛在灯泡的前方直视LED灯珠造成的刺眼、眩光等不适。反光盖上设置反光膜能进一步增加LED灯珠在照射方向上光的亮度,减少光损。当LED灯泡外部有空气流动时,可通过散热通道将散热器和导热柱内部的热量带走,从而加快LED灯泡的散热,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 为LED灯泡示意图;
图2 为图1中LED灯泡的俯视图;
图3 为图1中LED灯泡的A-A剖视图;
图4 为图1中反光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的LED灯泡,包括灯体1、透明灯罩2、光源、反光盖4以及电源(未图示)。
灯体1包括散热部10以及设置在散热部10下部的螺纹连接部11。散热部10上部的中心位置固设有光源,上部的边缘位置通过螺纹连接或卡合连接的方式与透明灯罩2相连接。散热部10的内部设置有贯通第一通孔51与散热部10外表面的第二通孔52,第二通孔52可以设置成多个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螺纹连接部11构成与现有技术的灯座进行连接的标准接口,灯体1内部的电源将灯座提供的交流市电转化为低压直流电供光源使用,进而驱动LED灯珠33发光。
透明灯罩2主要起保护发光柱3不受外力损坏以及加固光源与灯体连接的作用,同时能起到防止灰尘、水汽等进入到发光柱3的电路表面,造成短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英强,未经林英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714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润滑油抗磨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耐高温酸化缓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