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终端访问控制的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61798.X | 申请日: | 2013-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00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张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32 | 分类号: | G06F2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郭润湘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终端 访问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访问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包括各种智能终端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娱乐功能,同时也越来越普遍的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儿童接触到智能终端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一方面,智能终端能够为儿童提供教育和娱乐;另一方面,也会使儿童受到电磁辐射(比如,对于移动终端,在非飞行模式下,其无线信号对终端使用者的辐射较大),损伤儿童视力等,同时如果智能终端具有访问互联网的功能,则儿童也可能通过智能终端无意中接触网络色情和暴力等内容,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现有的部分智能终端已实现了家长控制功能,可防止儿童通过智能终端接触网络色情和暴力等内容。例如:许多智能终端具有密码锁屏功能,该功能从一定程度上也可防止儿童使用智能终端,但是,一旦开启了密码锁屏,不但儿童无法使用智能终端的任何功能,而且智能终端的所有者本身也需要每次输入密码才能使用智能终端,并且如果智能终端的所有者忘记了设置的密码,则只能返厂或通过重装操作系统来去除密码。
综上,目前智能终端实现家长控制功能的方式过于死板,不灵活。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访问控制的方法和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智能终端实现家长控制功能的方式过于死板,不灵活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访问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对终端当前使用者的指纹采集N次,其中N为正整数;
根据N次采集得到的N个指纹密度确定第一目标指纹密度;
若确定的第一目标指纹密度大于预设的指纹密度门限,则启动所述终端的家长控制功能。
本方案中,在N次指纹采集得到的第一目标指纹密度大于预设的指纹密度门限时,才启动终端的家长控制功能,方法灵活简便,能够有效地实现通过指纹密度来控制终端的访问。
较佳地,根据下述方式判断是否需要对所述终端当前使用者的指纹采集N次:
对所述终端当前使用者的指纹采集M次,其中M为正整数;
根据M次采集得到的M个指纹密度和记录的上一次使用所述终端的使用者的指纹密度,判断是否需要对所述终端当前使用者的指纹采集N次。
采用本优选方案,在N次指纹采集之前,采集指纹M次,可判断终端的使用者是否更换,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对所述终端当前使用者的指纹采集N次,实现了对指纹采集N次的预判断。
较佳地,根据M次采集中得到的M个指纹密度和记录的上一次使用所述终端的使用者的指纹密度,判断是否需要对所述终端当前使用者的指纹采集N次,包括:
根据M次采集得到的M个指纹密度确定第二目标指纹密度;
若所述第二目标指纹密度与记录的上一次使用所述终端的使用者的指纹密度的差值大于预设的指纹密度波动门限,则确定需要对所述终端当前使用者的指纹采集N次;否则确定无需对所述终端当前使用者的指纹采集N次,其中,预设的指纹密度波动门限不小于0。
本优选方案给出了对指纹采集N次的预判断的具体判决条件。
较佳地,所述根据M次采集得到的M个指纹密度确定所述第二目标指纹密度,包括:
将M次采集得到的M个指纹密度取平均值、均值、最小值或最大值作为所述第二目标指纹密度。
本优选方案给出了第二目标指纹密度的具体确定方法。
较佳地,在根据N次采集得到的N个指纹密度确定第一目标指纹密度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若确定的第一目标指纹密度不大于预设的指纹密度门限,则关闭所述终端的家长控制功能。
本优选方案给出了当第一目标指纹密度不大于预设的指纹密度门限时的处理方法。
较佳地,所述根据N次采集得到的N个指纹密度确定所述第一目标指纹密度,包括:
将N次采集得到的N个指纹密度取平均值、均值、最小值或最大值作为所述第一目标指纹密度。
本优选方案给出了第一目标指纹密度的具体确定方法。
较佳地,M不大于N。
本优选方案给出了一种粗略预判决,精细判决的实现方式。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访问控制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采集模块,对终端当前使用者的指纹采集N次,其中N为正整数;
处理模块,根据所述采集模块N次采集得到的N个指纹密度确定第一目标指纹密度;若确定的第一目标指纹密度大于预设的指纹密度门限,则启动所述终端的家长控制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617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认证装置和生物认证方法
- 下一篇:一种手势印象密码的设置及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