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8375.2 | 申请日: | 2013-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4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李翰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翰林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潍坊鸢都专利事务所 37215 | 代理人: | 杜希现 |
地址: | 261041 山东省潍坊市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人们经常使用耳机收听音乐或接听电话,耳机发出声音的纯度以及高、中、低音效果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听觉体验。尤其是音乐发烧友,其对耳机的声效更是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各耳机生产厂家一直把提高耳机的声音效果作为其主要的研发目标,由于耳机是通过声电转换来实现声音传输的,因此,各耳机厂家往往只把研发重点放在降低电信号干扰和提高信号纯度上,而在耳机物理结构上的改进则微乎其微,从而使得各厂家在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的同时,取得的效果一般。
耳机一般包括壳体和内置于壳体后部的喇叭,喇叭前部的壳体内腔形成前腔,壳体的前端开设声音出口。喇叭发出的声音首先进入前腔,之后再通过壳体前端的声音出口直接进入人耳。在现有的耳机中,声效完全依赖喇叭的性能,因此,对喇叭的性能要求十分苛刻,同时,单靠喇叭也很难产生令人满意的声音效果。另外,在现有的耳机中,喇叭往往正对人耳,喇叭产生的声音毫无遮挡地直接传入人耳,若长期佩戴会对人耳造成损伤,容易引发耳鸣、耳聋等严重后果,尤其是入耳式的耳机损伤更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精巧、能够产生理想音效且能减少损伤人耳的耳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耳机包括壳体和内置于壳体后部的喇叭,喇叭前部的壳体内腔形成前腔,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前腔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上开设有一至多个音孔且各音孔上均覆有振膜,至少一个音孔上的振膜为开设有缺口的半振膜。
采用上述结构,第一隔板将前腔分隔开,可有效阻隔喇叭发声对人耳的直接冲击,降低对人耳的损害;同时,通过对前腔结构的改变,声波的反弹和重叠增加,从而增强了声音的立体效果;设置音孔和振膜的结构且至少一个音孔上的振膜为半振膜,半振膜上的缺口用于供部分声音直接穿过,特定频率的声波则与振膜发生共振响应,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某一或某几个频率段的声音进行增强音效处理。
所述音孔共设置三个且三个音孔上分别对应覆有高音振膜、中音振膜和低音振膜。所述三个音孔中的一个或多个上安装有两层半振膜。该种设置主要针对耳麦式的耳机,由于耳麦式耳机的壳体较大,因此,第一隔板上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开设三个甚至更多的音孔,根据需要可分别设置与高、中、低音对应的不同材质和厚度的振膜,从而对各音域的声音进行提纯和增强音域效果处理,使人们得到最佳的听觉体验。设置两层半振膜,可在一个音孔上进行两次共振响应,若两层半振膜采用不同的材质和厚度,则在同一音孔中可以响应两种频率的声波,。
所述音孔在第一隔板的中心位置开设一个,该音孔上在第一隔板的两侧分别覆有一层半振膜。该种设置主要针对入耳式的耳机,由于入耳式的耳机壳体较小,其内的第一隔板往往只能开设一个音孔,此时,可在该音孔上设置双层半振膜,每层半振膜可采用不同的材质和厚度,从而可与不同频段的声波发生共振响应,从而使得声音效果得到加强和改善。
所述前腔内在靠近其声音出口端的位置上还设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上在靠近其周圈边缘的位置上间隔环设有多个通孔。第二隔板的设置起到了进一步阻隔声音的作用,将声波的冲击分散到周圈的各个通孔上,穿过各个通孔的声音再汇聚到人耳中,从而有效避免了声音对人耳的直接冲击,降低了对人耳的损害。同时,穿过不同通孔的声波相互叠加产生混响,增加了声音的混响效果和声音的空洞感,丰富了人们的听觉体验。
所述第二隔板前侧面的周圈边缘设有环形挡沿,环形挡沿的内环壁上间隔固接有多块单元隔板,各单元隔板将所述各通孔一一隔开,各单元隔板将第二隔板与前腔的前端壁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位于周圈的多个单元腔和位于中心且与各单元腔连通的中心腔,前腔的前端壁上开设有与上述中心腔连通的声音出口。通过单元隔板分隔出单元腔和中心腔,穿过通孔的声音首先在各自的单元腔内汇集,之后再聚集到中间的中心腔内,最后通过声音出口进入人耳。在中心腔内,来自各单元腔内的声波相互叠加,声音强度得到了加强,声音的频率范围得到了扩展,从而扩宽了输出声音的频带宽度,改善了声音效果。同时,由于在各个腔内的声波反射增多,声音的立体效果也得到加强。
所述第二隔板的后侧面上贴合有可将各通孔封堵的环形吸音绵垫。吸音绵垫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设置,其可辅助吸收声音,使声音更加柔和,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声波对人耳的冲击。
综上所述,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精巧、能够产生理想音效且能减小对人耳的损伤。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翰林,未经李翰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83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