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3412.0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2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北田耕嗣;田川嘉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4/13;H01M4/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浩百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4 | 代理人: | 宋子良;张奇巧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搭载在电动汽车或插入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电动车辆中的发动机驱动用电池,使用的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充放电时锂离子作为可动离子在电极间移动,由于在充放电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电解液的浓度不会变化。如此在充电时金属离子作为可动离子移动于电解液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被称为摇椅(Rocking chair)型的二次电池。
但搭载在电动车辆中的二次电池,为了增加满足用于爬坡、加速和低温驱动车辆的大电流输出的良好输出特性,或满足快速充电或回生时的大电流输入的良好输入特性,需要其具有可长时间驱动的高能量容量特性。
为了提高这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输入/输出特性,因此提出了一种通过调整电极材料以使正极和负极的电阻比符合一定范围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但,即使将这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搭载在电动汽车中,在要求加速器完全开放等的高输出时,会存有不能发挥充分输出的隐患。另一方面,如只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输出性能,就会使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容量下降,从而缩短行驶距离。
另外,虽然这种问题,尤其在车辆搭载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是一种非常明显的问题,但其并不限定于车辆搭载用二次电池,也不限定于锂离子二次电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871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其提供了一种具有高输出性能的二次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包括电极体,所述电极体具有集电箔以及在所述集电箔上形成的活性物质层,在所述活性物质层中包含的金属的金属离子被用作为可动离子,其中,所述活性物质层由所述集电箔侧的第一活性物质层和所述集电箔的另一方侧的第二活性物质层构成为至少两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相比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具有容量性能和输出性能中的至少一个不相同的特性,并经由导电部件与所述集电箔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活性物质层与集电箔连接,即使在第二活性物质层与集电箔之间设有第一活性物质层,也能抑制输出性能的下降。并且,由于第一活性物质层和第二活性物质层具有容量性能和输出性能中的至少一个不相同的特性,因此可互补两者的特性。
优选地,所述集电箔侧的第一活性物质层相比另一方侧的第二活性物质层具有高容量,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相比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具有高输出。鉴于此种构成,在维持容量的同时,可以提高输出。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活性物质层是含有构成正极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导电部件由与所述集电箔相同的材料构成。
优选地,所述导电部件是所述集电箔被剜切而突起形成的剜切突起部。据此,可简便、确切地设置用于连接集电箔和第二活性物质层的导电部件。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导电部件由与所述集电箔不同的材料构成。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导电部件构成为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集电箔的接触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在维持容量的同时,可以发挥具有高输出性能的良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2中(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2)是示出沿图1的B-B'线的剖视图。
图3中(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电极体的部分放大剖视图,(2)是示出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4中(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过程的模式图,(2)是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5中(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过程的模式图,(2)是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9中(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过程的模式图,(2)是部分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外壳 12:盖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34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