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非介入式传感器的气体管道泄漏检测和定位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3288.8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724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刘翠伟;李玉星;李雪洁;孟令雅;钱昊铖;曹鹏飞;刘光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F17D5/06 | 分类号: | F17D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介入 传感器 气体 管道 泄漏 检测 定位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气管道故障诊断与流动安全保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非介入式传感器的气体管道泄漏检测和定位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气体管道的大规模铺设,由于腐蚀、裂纹、疲劳破坏以及第三方破坏造成的管道泄漏时有发生,不仅造成能源浪费,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特别是当气体管道中的气体为易燃、易爆或有毒气体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泄漏,并精确定位泄漏发生位置是气体管道泄漏检测的关键问题。
气体管道泄漏检测方法目前有质量/体积平衡法、应用统计法、负压波法、瞬态模型法、分布式光纤法和声波法等。声波法具有诸多优点:灵敏度高、定位精度高、误报率低、检测时间短、适应性强等,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这些方法包括现行的声波法采用的传感器多采用打孔安装,使感测元件与被测流体介质接触的方式,这不仅影响流体流态,导致过程参量测量不准,还会引入由于焊接质量等原因引起的安全隐患。虽然有一些便携式非介入检测仪器在气体管道泄漏检测方面具有很好的灵敏度,但由于它们的检测距离有限,仪器使用易受风向、环境噪音等影响,因而得不到广泛的应用。
气体管道泄漏定位方法目前有GPS时钟法和相关分析法。GPS时钟法和相关分析法的基础都是在待测管线两端各安装一个介入式传感器,大大增加了成本,同时GPS时钟法实施过程中准确度较差,相关分析法实施过程中由于弹性波在大部分介质和结构中存在频散,大大限制了其应用,因此使得泄漏定位精度并不高,二者得不到广泛应用。
气体管道发生泄漏时,由于管内外压差和可压缩性使气体迅速冲出,管内压力骤降,产生一个冲击波信号,同时由于气体与管壁的摩擦产生声波信号,二者都既可以沿管内气体介质传播,又可以沿管壁传播,且由于信号中的高频部分衰减较快,不能远传,因此通过感测气体管道泄漏时沿管内气体介质传播的次声波信号和沿管壁传播的次声波信号进行泄漏检测是一种非介入式、可检测较长距离、又有较高检测灵敏度的气体管道泄漏检测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调研结果,现阶段国内外涉及气体管道泄漏声波检测的专利主要有:
美国专利US5117676公开了一种采用麦克风为感测元件的天然气管道泄漏检测定位系统;
美国专利US6389881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式匹配滤波技术的实时管道泄漏声学检测方法 和设备;
中国专利200720153848.3公开了一种介入式双传感器结构声波气体泄漏检测定位技术;
中国专利200610072879.6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技术检测管道泄漏定位的方法;
中国专利200710177617.0公开了一种基于压力信号和声波信号的泄漏检测定位技术;
现有的专利较少涉及非介入式检测和单传感器定位,尚没有发现基于非介入式次声波传感器检测管道内部介质传播的泄漏声波信号或沿管壁传导的次声波信号的气体管道泄漏检测方面的专利,也没有发现基于非介入式次声波传感器采集的两个信号进行定位方面的专利。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非介入式传感器的气体管道泄漏检测和定位系统和方法,实现一种非介入式、可检测较长距离、有较高检测灵敏度、投资成本低的气体管道泄漏检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非介入式传感器的气体管道泄漏检测和定位系统,包括非介入式次声波传感器、计时器、信号调理器、滤波器、模数转换器、数据传输媒质和中控计算机,所述系统通过磁性基座与管壁的吸附作用固定安装于气体管道管壁外侧,所述非介入式次声波传感器安装于待测管线上游末端或下游末端,用于采集气体管道泄漏时沿管壁传播的次声波信号和沿管内气体介质传播的次声波信号,所述计时器标记非介入式次声波传感器采集到的次声波信号的时间,所述信号调理器为非介入式次声波传感器提供电源并进行信号调理,所述滤波器将次声波信号中的背景噪音和干扰滤除,所述模数转换器将传感器采集到的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转换后的数字信号通过所述数据传输媒质传输至所述中控计算机,进行数据存储和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32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