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波段和差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45242.1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5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林思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九洲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3/12 | 分类号: | H01P3/12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51100 | 代理人: | 冯忠亮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波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L波段有源波束形成网络的微波器件有关。
背景技术:
巳有的L波段和差器体积庞大,上下两层腔体28和29将印制板30夹在中间,采用传统的焊接工艺并且未对器件做气密处理,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调试困难。由于混合环和差器31的和端口3与和端口4相邻,差端口2与差端口5相邻,不利于实际使用。为了获得倍频程带宽的3dB混合环,使用宽带倒相网络,将三倍四分之一波长传输线设计成耦合条带相反方向终端短路传输线,是一般的扩展和差器带宽的方法。由于此时耦合线的偶模阻抗值很高,工艺上无法直接使用微带传输线实现。巳有的L波段和差器使用一般带状线的条件是全封闭介质,全封闭介质由多层介质构成,不利于调试和结构上的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工艺稳定性好和环境适应能力强的L波段和差器。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腔体1的左端上面有第一差端口2,下面有第一和端口3,腔体1的右端上面有第二和端口4,下面有第二差端口5,腔体1正面有第一、二挖槽6、7,腔体1内有印制板8,印制板8的正面电路有微带传输线9与第一终端短路带状线10和四条电缆引脚连接构成长方形混合环,第一终端短路带状线10为长方形混合环的上边,左端的上电缆上引脚11、上电缆下引脚12通过第一电缆13与腔体1的左端上面的第一差端口2连接,左端下电缆上引脚14、左端下电缆下引脚15通过第二电缆16与腔体1的左端下面的第一和端口3连接,印制板8的背面电路有大面积铺地17、第二终端短路带状线18和第三、四电缆19、20,左端上电缆上引脚21、左端上电缆下引脚22通过第三电缆19与腔体1的右端上面的第二和端口4连接,左端下电缆上引脚23、左端下电缆下引脚24通过第四电缆20与腔体1的右端下面的第二差端口5连接。
印制板8固定在腔体1内后上面焊接盖板25,盖板25与印制板8之间有空腔26,正面电路的第一终端短路带状线10位于印制板8和盖板25之间的空腔26内,背面电路的第二终端短路带状线14位于印制板与第一挖槽6之间,第三、四电缆19、20位于第二挖槽7内,在印制板背面电路焊接第三、四电缆19、20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电缆等长,第一差端口2,第一和端口3,第二和端口4,第二差端口5为射频玻珠27,烧结在腔体1上。盖板采用激光封焊的方式与腔体结合。
第一终端短路带状线10,第二终端短路带状线14为一般带状线。
盖板25与印制板8之间的空腔26和第一终端短路带状线10组成第一空气带状线,第一挖槽6与第二终端短路带状线18组成第二空气带状线,空腔26和第一挖槽6的深度分别为3mm-5mm、3-6mm,第一终端短路带状线10,第二终端短路带状线18形状相同的对称线,由宽度相同的二直段和一弧形段组成,弧形段位于中部,线的宽度为3mm-4mm。
本发明工艺上容易实现。整个L波段和差器的难点在于设计空气带状线耦合端27,本发明先将空气带状线耦合端单独设计仿真,其中腔体的高度应选择合适,线的宽度应尽量达到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的宽,便于调试。达到指标过后再带入和差器进行整体仿真。
本发明使用电缆走线,四根电缆型号相同且同长,保证加入电缆后,相位不发生改变。其中两根电缆19和20在印制板背面有大面积铺地17处走线,且电缆与印制板背面有大面积铺地17处焊接,保证大面积接地,使得干扰减小且利于板材固定。本发明的和端口与差端口相邻,便于调制。
本发明有体积小、工艺稳定性好和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点。
体积小,便于系统集成,方便装配等。
工艺稳定性好,印制板走线符合工艺标准,降低工艺难度。
环境适应能力强,印制板完全嵌入腔体内,且输入输出使用射频玻珠35,并将其烧结于腔体上,正面盖板采用激光封焊的方式与腔体结合,保障产品的气密性。
本发明将混合环设计成长方形结构,不仅减小了器件体积,更加有利于设计和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九洲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九洲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452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