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培养碱性含Cr(VI)废物修复菌液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42919.6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11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磊;孙英杰;封琳;陈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36 | 分类号: | C12N1/36;B09C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33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培养 碱性 cr vi 废物 修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培养碱性含Cr(VI)废物修复菌液的方法,利用污泥及有机废水等有机废物原料,经过特殊的驯化及连续化培养工艺,即能制备出相应的快速修复碱性含Cr(VI)废物的菌群。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铬及其化合物是冶金、金属加工、电镀、制革、油漆、颜料等行业常用的基本原料,在上述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工业含Cr(VI)废渣,其中大多是强碱性。
碱性含铬废物的处理处置是环保界的一个难点,处置方法虽然众多,但大多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专利申请号200710041125.9介绍了一种利用高温热解工艺处理碱性含Cr(VI)废物的方法,方法虽然效果较好,但该方法需要昂贵的高温设备,成本较高。微生物处理法是一种廉价的Cr(VI)污染废物治理方法,但是相关修复菌种的培养成本较高,且一般难以适应周边环境。专利号201010176068.7及200910043841.X均介绍了利用特殊菌种还原Cr(VI)的方法,但是上述两种菌种纯培养的成本过高;且菌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难以成为场地环境的优势菌种,导致处理效率低,一般需要4天以上处理时间;同时将新菌种引入环境中也有生化污染的风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连续培养碱性含Cr(VI)废物修复菌液的方法,利用污泥及有机废水等有机废物,通过一定的生化培养工艺,培养出可直接或间接对碱性条件下的Cr(VI)进行还原的菌液,可用于碱性含Cr(VI)废物的治理。由于该工艺所用原料均为废物,因此成本大大降低。同时菌液中的菌种为自然界本身存在的菌种,不会导致生化污染,且该种群菌种成分复杂,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的耐受力,可大大提高处理效率。
本制备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消化污泥、兼氧池污泥及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0.2~0.5):(10~15)比例混合,同时加入铬渣及废石膏,加入量分别占混合液质量的0.3-0.5%及0.1-0.2%,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将混合液在消化反应器中反应2~3天后,将反应器中1/2~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消化液在沉淀池中静止60-120分钟后,将沉淀污泥排出后排放;
(2)将步骤(1)沉淀污泥搅拌后进入二次沉淀池后静止3-5分钟后,将底部沉淀物排出后,剩余污泥回流消化反应器前端,作为含有含铬废物治理菌群的污泥溶液,与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15)比例混合,同时加入铬渣及废石膏,加入量分别占混合液质量的0.3-0.5%及0.1-0.2%。将新鲜混合液打入反应器中,补足之前排放的混合液,进入2~3天反应周期,过程中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结束后,将1/2~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排放的消化液在沉淀池中静止60-120分钟后,将沉淀污泥排出后排放;
(3)重复步骤(2),同时每一反应周期不断提高新鲜混合液中铬渣及废石膏的投加量,提高程度为该反应周期比前反应周期的投加量分别增加0.3-0.5%及0.1-0.2%(占混合液质量分数),当新鲜混合液中铬渣及废石膏的投加量分别提高至3-5%及1-2%时,不再增加相应的投加量。继续循环操作4~8个反应周期后,驯化结束,其沉淀污泥富集了大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将Cr(VI)还原的菌群。利用该污泥,可以连续培养;
(4)将回流的沉淀污泥及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15)比例混合,同时加入铬渣及废石膏,加入量分别占混合液质量的3-5%及1-2%,不断搅拌以使其混合均匀,同时将产生的废气导出排放。将混合液打入消化反应器中,补足之前排放的消化液,反应2~3天后,将反应器中1/2~2/3的消化液排出送入沉淀池;排放的消化液在沉淀池中静止5-15分钟后,将沉淀污泥排出后,剩下的消化液中含有可以直接或间接将Cr(VI)还原的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用于碱性含Cr(VI)废物治理;
(5)沉淀污泥搅拌后进入二次沉淀池后静止3-5分钟后,将底部沉淀物排出后,剩余污泥回流至消化反应器前端,作为含有含铬废物治理菌群的污泥溶液,与高浓度有机废水以1:(10~15)比例混合,并重复步骤(4)剩余流程;
(6)将步骤(4)中沉淀污泥排放后的菌液与碱性含Cr(VI)废物以一定比例混合混合,经过一定的时间反应,即能对该废物进行修复,修复后的碱性含Cr(VI)废物浸出浓度低于《铬渣污染治理环境技术规范》(HJ/T301-2007)中0.5 mg/L的排放标准。
相比其它微生物修复方法,本方法有如下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429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